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接受“暴君/昏君亡國論”,把一個朝代的衰微,歸罪于末代君主的個人德行,卻忽視了曆史進程的不可扭轉之勢。
我們亦常常失于關注——昏君之所以成為昏君,究竟是因為其昏聩,還是因為他在政治鬥争中落敗?
實際上,分封制的弊端,在西周末年就已顯露無疑。西周最後三代天子,都曾試圖通過财政改革挽救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
但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均以失敗告終。
天子:周厲王
舉措:專利
西周的分封制,由于沒有有效的回收機制,便注定成為一項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制度——因為土地的數量是有限的。
周王室的财政來源,主要靠的是王畿的田地、諸侯國自覺繳納的貢賦,以及戰利品。
其中最為穩定的來源就是隸屬于王室的田地。但随着一代代分封,周王畿直屬的領地越來越少,入不敷出,國家财政收入日益縮減。
等王位傳到周厲王手中時,貴為天子,他也不得不面對“沒錢”的問題。
《史記》記載,周厲王即位以後,重用貪财好利的榮夷公。榮夷公教唆厲王對山林川澤的物産實行“專利”。
這裡的“專利”的解讀有二:
一是把這些地方劃歸天子所有,禁止臣民進入開采取用。
二是強行對以此謀生、謀利之人征收賦稅。(個人傾向這一種解釋)
說明此前山川林澤等等自然資源,均屬無主資源,臣民開采、捕獵不受限制,周王室也懶得管。
但忽然間,要征稅了。
自然就有許多人不樂意。
大夫芮良夫勸谏說:“财利,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要想壟斷,害處太多了。作為天子,本應開發财源而遍施其惠。一個普通人壟斷财利,尚且要稱之為‘盜’,大王這樣幹,願意歸附您的人就很少了。榮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敗。”
大夫芮良夫谏厲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大雅曰‘陳錫載周’。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周王室的臣子,文化水平普遍高,一說話就是洋洋灑灑一篇文章。
可周厲王也不傻——他知道,現今霸占着這些資源的,根本不是小民,而是你們這些世族、諸侯。憑什麼世族可以壟斷自然資源,偏偏我周王不行呢?
于是,仍堅持任用榮夷公為卿士。
《史記》繼續記錄道:
很快,國人紛紛非議其暴政。厲王就派人監視臣民,盡殺非議之人,導緻國人不敢再公然謗王,改為“道路以目”,諸侯亦不來朝見。
周厲王很得意的告訴召公說自己止住了非議。
結果召公:“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最終,國人暴動,推翻厲王統治。
召公這番話,在任何時代,都是正義且正确的,亦是我們應當捍衛的。不過,我在這篇文章中暫不做道德角度的探讨,僅從政治博弈和利害關系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思考一下,周厲王重用榮夷公,群臣厭惡榮夷公?真的隻是因為這個人貪财好利這麼單純嗎?
《史記》常常會開篇就給曆史人物定性,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榮夷公是一個貪财的奸臣。
但如果跳出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局限,說榮夷公是一個一心為君分憂的改革先驅,好像也沒什麼毛病。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斷出,榮夷公是被破格提拔的,提拔的過程中,有沒有動了誰的飯碗?
周王不重用世襲的周公、召公,反而去破格提拔一個榮夷公。這本身就釋放出一種信号——周王用人不再唯出身論,而是更在乎他的才能。
如此一來,必使得那些世官們人人自危。
但周厲王不會在乎他們潑向榮夷公的髒水——找到新的财政來源,挽救日益衰微的周王室,才是當下關鍵。
上面我們說了,此時的山林川澤,早已被諸侯國、卿大夫們壟斷。所以榮夷公的專利政策,看似是奪富于民,其實是奪利于官。
世家貴族,要比老百姓要難纏的多。孟子都說了“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在秦以前未見農民起義的事件,能威脅周王室政權的,無非就是外族部落,抑或諸侯世家。
請注意,發生暴動,推翻周厲王統治的“國人”,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指的是住在國都裡的人,也就是士以上的階層,并非普通平民。
平民根本沒有能力大規模闖入國都。
我們有理由去懷疑,這場暴亂,根本就是國都内心懷不滿的舊貴族士大夫們聯合發起的。隻不過是事成後,為了闡釋其正義性,隐去了發起人的姓名,以“國人”代稱,表明這是一次國家行為。
随着周厲王被下台、被驅逐,周王室自救1.0宣告失敗。
自救2.0
天子:周宣王
舉措:料民
厲王的兒子——周宣王上位早期,還是比較聽周公、召公等一幹老貴族的話的,因此也出現了為人所稱道的“宣王中興”。
宣王的曆史形象,一般被描述為一個前期賢明、後期昏聩的形象。
看完上面1.0的故事,我們大概也可以猜到——周宣王到晚年,終于理解了自己的父親。
周宣王好用兵,戎馬一生,征讨過玁狁、西戎、淮夷、楚國等。我猜想早期的他,應該是在盤算征服這些外族部落,讓他們定期繳納貢賦,以緩解周王室的财政緊缺。
但到了晚年,随着數次戰争的失敗,國力不斷消耗虧損,眼見着王朝在自己的手中步步衰弱,宣王急了,于是啟動“料民”計劃——就是人口普查。
人口戶籍檔案,對于統治而言,實在是太關鍵了。劉邦後來就是靠着蕭何搞來的戶籍檔案,在糧草等後勤補給上占盡優勢。
查清人口戶籍之後,周王室對于地方的管控能力,會數倍增強。所以即便朝臣反對,周宣王也要逆勢而行。
但幸運的是,宣王在完成人口普查後,還未來得及做出下一步動作,就薨逝了,算是落得個好下場,自救2.0也宣告爛尾。
自救3.0
天子:周幽王
舉措:增賦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周幽王即位第二年,就幹了一件事情——“增賦”。
我極度懷疑這是遵循他爹周宣王的遺命幹的。(宣王拿出畢生心血——自己查清的部分人口戶籍,顫顫巍巍交到兒子手裡,說:兒啊,周王室複興就靠你了,爹能做的就隻有這麼多了。)
搞增賦,就已經足夠讓老百姓 卿大夫 諸侯痛恨你了,結果周幽王渾然不自知,竟然還在婚姻生活上犯嚴重錯誤。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了,雖然故事是編的,西周時期根本沒有烽火制度,但周幽王廢申後,廢太子,立褒姒的事情卻是真的。
申後姓姜。
姜姓一族從商末開始,就忠心追随姬家人。周朝開國數百年來,姬姓姜姓友好通婚,已成慣例。
結果幽王現在忽然把申後給廢了,立了個姒姓的女子。
這讓各姜姓國心裡怎麼想?
廢嫡立庶,有違祖制,原本大家就因為增賦事件積了一肚子怨氣,現在周幽王自己落下這麼大一個口實,還試圖對廢太子趕盡殺絕,申國索性就造反了,諸侯也幸災樂禍,不來救援。
以緻于周幽王的結局,比他爺爺厲王還慘。
自救3.0至此宣告腰斬。
從1.0到3.0,我們看到這三位末代君主,為鞏固王朝的統治,與民、與舊貴族、與諸侯,進行了反反複複的博弈與較量,絕大多數的努力,都指向了經濟改革。
從西周末年開始,周王室就缺錢,特别缺錢。所以急需搞錢。
而在生産力無法快速提高的時代,想要提高财政收入,隻能在分配方式上做文章。
但舊有的分配方式,因為戴上了祖宗之法的冠冕,堅固難以撼動。
祖宗之法不可變,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因為它的存在,養成了一批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特權,會千方百計地阻撓變革。且他們打出的口号,一定不會是“我不願意”,而是“祖制如此”“天命如此”。
最後想說下,我寫這篇文章,隻是想梳理下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自救過程,以說明在制度弊病無可挽救的曆史進程之下,把亡國之罪推到末代君主身上,是不公平的。
但我并不同情厲王、宣王、幽王,他們所做不過是為維護自身利益、家族基業;我也并不厭惡與他們抗衡的舊貴族。其實,抗衡的雙方并沒什麼兩樣。
唯獨值得惋惜同情的,是在這些博弈厮殺中,被符号化了的庶民。
有人千方百計壓榨他們的生存空間;有人以保護他們為借口,實則不過是為捍衛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而庶民在神仙打架中被耗盡、被犧牲,卑微到在史冊中根本發不出自己的聲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