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甯守斌,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内科主任醫師
擅長:在消化系統疑難疾病診治,尤其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小腸疾病臨床診治和雙氣囊小腸鏡診療操作,是國内最早開展氣囊輔助小腸鏡的專家之一。
出診時間:周一下午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 趙苑旨)6月17日,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内科主任甯守斌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準備回宿舍吃午飯,剛出樓門就迎面遇見一位衣着樸素的中年人,熱情的向我打招呼,不停的道謝,直到看見其身後的小夥子王皓,才猜想到應該是他的父親。這位大哥說着話,突然間淚流不止,兒子看到父親哭了,也跟着淚流滿面,父子倆發自肺腑的感激之情,瞬間感染了我”。
在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内科的會議室裡,提起剛剛救了這位年輕人的創新技術,甯守斌主任侃侃而談:“創新技術的目的就是解決以往醫療技術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用更安全、更有效、更經濟的新方法替代傳統的診療手段。我們中心是國内最早一批購買雙氣囊小腸鏡的單位,所以我有幸成為國内最早接觸雙氣囊小腸鏡的醫生,以後便全身心投入到小腸鏡臨床應用新技術研究中,為許多小腸疑難罕見疾病的診治提供了新方法,讓病人從求醫無門的窘境中解脫出來,為他們帶來了生命的希望。”
截圖自甯守斌朋友圈
路過病房,看到來自天南海北的各類小腸罕見疑難病患者,甯守斌感歎,他們是不幸的,但同時又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們生在了中國。截止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其小腸鏡技術仍不完善,這些國家的病人一旦出現小腸疾病,大多數還是處于求醫無門的狀況。
“作為醫生,如果能夠通過技術創新為相關領域技術的成熟和完善做出一些貢獻,是作為醫生最大的光榮。而促使技術進步的最大動力,恰恰是病人,尤其是那些不能用現有技術有效解決問題的疑難複雜病人。比如這個叫王皓的小夥子。”甯主任反複強調:“病人是推動消化内鏡技術革新的原始動力,但這種創新還源自于醫者的仁愛之心,醫者隻有秉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才能在想盡辦法為病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技術”。
内鏡下微創手術助新生一個月前,24歲的山東小夥王皓(化名)誤喝了一大瓶潔廁靈,連口水都無法正常下咽,吃下的東西也會立馬吐出來。家人把他送去當地有名的某三甲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王皓的胃窦已經被腐蝕呈閉合狀态,導絲無法通過。
“你去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找甯守斌醫生,或許可以免開一刀。”聽到主治醫生的推薦,王皓和家人第二天便趕往北京求醫。
“複查胃鏡時可以看到,胃窦呈現嚴重的腐蝕性損傷,胃窦變形,近幽門處呈完全閉鎖狀态,之前行上消化道造影,造影劑無法通過幽門。”甯守斌回憶,在後來的内鏡手術過程中,在造影導管的輔助下,用導絲沿着可能存在縫隙的管腔方向反複試探,幸運的是,導絲通過了閉鎖段,遂沿着導絲用擴張球囊進行擴張治療,原來已經閉鎖的胃窦及幽門處重新張開,内鏡也能順利通過狹窄段。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内科大查房,甯守斌團隊在會診患者病例。受訪者供圖
随後,甯守斌主任在狹窄段放置了一種由我國學者剛剛發明的鼻胃管式自助式擴張球囊,用以預防狹窄段再次閉鎖,一場胃窦閉鎖的手術在超級微創治療理念的指導下,耗時不到2小時順利完成。一項消化内鏡下的診治新技術又誕生了。
甯守斌介紹,截止目前,除了這例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消化道閉鎖病人,他們團隊已經創新性完成3例完全性消化道閉鎖的内鏡下再通治療術,這些技術在國内外都屬于原創性新技術。為鼓勵甯守斌團隊在内鏡微創治療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空軍軍醫大學2021年授予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内科“創新團隊獎”。
“創新技術的目的就是解決以往醫療技術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用更安全、更有效、更經濟的新方法替代傳統的診療手段。”甯守斌說。然而對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狀特異性不強且探查難的小腸疾病,他也一直秉持着創新的理念,不斷做着小腸罕見疑難病的“敲門人”。
“在以往,由于醫生不能對深部小腸進行直視下檢查,讓臨床醫生對小腸疾病相對陌生,小腸疾病成了誤診率和漏診率最高的疾病”,甯守斌說,小腸遠離口腔和肛門,處于常規胃鏡和結腸鏡難以到達的位置,也正因此,小腸被稱為消化道“最後的一公裡”盲區。相對來說,小腸疾病發病率比較低,但一旦發病,基本都是疑難、複雜或罕見疾病,診治非常困難。常見的小腸疾病主要包括小腸血管畸形、各種小腸炎症性病變、小腸憩室及小腸腫瘤性病變等等。
2003年,雙氣囊小腸鏡在中國、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同步應用于臨床後,深部小腸這片盲區終于被照亮了。
19年創新十餘種新技術,小腸鏡成小腸疑難疾病診治利器近年來,在消化内鏡領域,一提到小腸鏡,大家會不約而同的想到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内科。談到創新技術,甯守斌主任顯得非常自信,如數家珍般談到了他們團隊在過去的19年間在小腸疾病診治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
小腸鏡到底有多大需求?
“來我們科做小腸鏡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因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腹痛、不完全性小腸梗阻、以及CT等影像學或膠囊内鏡檢查提示小腸存在病變但無法确診的病人,平均病史大概都在1-3年,甚至還有十幾年病史的病例,如反複消化道出血十幾年,各種檢查都做了,依然不能發現出血原因。後來經過小腸鏡檢查才最終發現出血竈”,甯守斌說,小腸鏡已經成為診治小腸疑難疾病的一件利器。
甯守斌主任給國内同行演示小腸鏡診治技術。受訪者供圖
作為國内最早開展雙氣囊小腸鏡技術的專家之一,甯守斌帶領同事們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通過上萬例臨床操作實踐,對小腸鏡技術的臨床應用做了大量研究、摸索和改進,尤其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腸良惡性腫瘤、小腸炎症性疾病、小腸血管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上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如今,另外,小腸血管畸形、小腸狹窄、小腸血管瘤、小腸黏膜下腫瘤、小腸憩室、以及小腸異物等不少小腸疑難疾病在甯守斌團隊的小腸鏡下均可得到有效治療。
因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在小腸疾病内鏡診治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2008年,被部隊批準為“全軍小腸疾病内鏡診療中心”。13年過後,甯守斌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根據截至2021年的粗略統計,他和團隊已經做了4000多例小腸鏡手術,其中對600餘例黑斑息肉病病人進行了2500餘例次的小腸息肉切除術,是世界範圍内收治該罕見病最多的中心。
另外,有近千例次是針對緻死率較高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内鏡下診治。甯守斌介紹,按照最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定義,這類出血絕大多數是由非常隐蔽的小腸血管畸形引起。這些血管畸形一旦出血停止,在非出血期即使做了小腸鏡也極難發現出血竈。所以我們提出了急診小腸鏡的概念,就是要求在急性出血期行急診小腸鏡檢查,可以大大提高這類血管性出血的診斷率。
“目前,隻要在小腸鏡下找到這種血管性出血的位置,就能進行内鏡下治愈性治療,徹底解決這類小腸出血。”甯守斌說,如今小腸鏡在診斷和治療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突破,作為診治小腸疑難疾病的一件利器,也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學術交流會議,把我們團隊多年來摸索出來的經驗分享給同行們,讓大家少走彎路,給小腸疑難罕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讓他們病有所醫,為他們帶來重獲新生的希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