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熱不退怎麼辦?
前言:
千回百轉、繞來繞去,每逢說到孩子生病就繞不過“發熱”這個“結”,家長心裡:不就是發熱嗎?為什麼這麼難搞定?可是,一旦遇上孩子發熱、且持續性的高熱,再淡定的家長也會焦慮不安。
就有這麼幾種病,一旦開始發熱,即使你想盡辦法,到了發熱的那個“時間點”,孩子的體溫就像上了“鬧鈴”似的,準點會升起來,而且越來越高,以至于家長懷疑醫生的醫術?是不是用錯了藥?
更令家長匪夷所思的是,孩子眼見的體溫下降了,精神、飲食各方面都有好轉了。怎麼突然風雲變幻、病情急轉直下,孩子不哭、不吃、面色蒼白、大汗淋漓,這個時候如果在病房,醫生立刻、馬上将孩子送入重症監護室,急診心髒超聲檢查:冠狀動脈擴張、動脈瘤形成,于是緊急心髒介入治療,将孩子挽救回來。
冠狀動脈瘤
說起小兒冠狀動脈擴張及動脈瘤,假如孩子沒有生過此病,家長是不容易相信孩子也有“冠心病”?
但是,最新臨床病學研究發現,小兒川崎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而且約15%~20%未經治療的兒童會發生冠狀動脈損害,而動脈瘤的形成又是川崎病最危險的并發症,瞬間就會讓孩子面臨生命危險。
實際上,我們不可能保證孩子絕對不發熱、也無法從源頭上避免孩子不得川崎病,而且,川崎病涉及多系統的炎症反應,如果發熱初期症狀再不典型,很容易被感冒、風濕熱、麻疹、猩紅熱等疾病混淆,就容易延誤診斷。
因此,現在川崎病已經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人的高度重視。也是我們很多醫生孜孜不倦的寫文章進行科普宣傳川崎病的原因所在。
那麼,現在家長會問:什麼是川崎病?為什麼又是孩子中招呢?既然說這病如此玄乎,那麼川崎病我們能不能治愈呢?平時我們該如何注意呢?什麼時候送醫院孩子是安全的?
一、何謂小兒川崎病?川崎病是“川崎”發現的嗎? 先介紹一個真實病例:幾年前,朋友5~6歲孩子被爸爸抱着走進病房:看看我兒子,發高燒已經第5天,怎麼也不見退,嘴唇都裂了,手心是脫皮,以前活蹦亂跳,現在說腿疼走不了,社區門診說是麻疹,趕緊去醫院看看。
一接診,憑經驗我們馬上給孩子做全身檢查,發現孩子“草梅舌”和聽診“早搏”,又趕緊開單子輔助檢查,很快明确了“川崎病”的診斷。家長事後問:你怎麼知道孩子是川崎病?我們聽也沒聽說過。其實,是患了此病,不要說家長,沒經驗的醫生可能也不會往這方面去考慮,往往以為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或麻疹什麼的,最多再考慮是不是猩紅熱?因為,單從症狀學上看,川崎病很容易與一些發熱性疾病混淆。
川崎病其實現在仍然有許多家長不了解
川崎病:醫學上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CLS),臨床上是以全身動脈血管彌漫性的炎症反應為主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表現以: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彌漫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
川崎病的症狀多呀
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一名川崎富作的醫生首先報道了此病,因此,醫學上就以他的姓名命名為川崎病。約有15%~20%未經治療的兒童會發生冠狀動脈損害。自1970年以來,世界各國均有發生,主要以亞裔小兒發病率高;其中,日本兒童發病率為150/10萬,歐美國家為10/10萬。發病年齡多在6個月~5歲嬰幼兒,四季均有發病。
川崎病發病率在逐年升高,而且近日随着新冠肺炎的蔓延,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在歐美國家如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等國發現了小兒川崎病集中發病的報道。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川崎病與新冠肺炎到底有沒有關系,但是,川崎病的發病率已經越來越多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視。
歐美國家近期多有報道:川崎病在歐美突然劇增
我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确認中國的川崎病發病率約2/10萬~27/10萬,2000~2004年,我國對北京地區兒童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兒童發病率為49.4/10萬;發病率5歲以下占發病率的87.4%,男女比例1.83:1。
發病率?兒童?15%~20%冠狀動脈病變?
二、川崎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為什麼又是孩子中招?川崎病的危害究竟是什麼?談到川崎病的病因有不少家長都曾經問:川崎病是什麼病毒引起的?為什麼症狀這麼多?
其實,川崎病症狀多、病情演變多、病程長、并發症危險,但至今病因并沒有明确的解釋,經過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川崎病與立克次體、葡萄球菌、溶血性鍊球菌、支原體及異性反轉錄病毒感染有關。但是,都是一些沒有定論的說法,我們姑且就與這些病原體聯系在一起吧。
什麼原因引起川崎病?沒有定論
川崎病的發病誘因及特點,小兒免疫特點決定了該病是兒童發病率最高。
因為是免疫反應,涉及全身炎症反應,發熱、中小動脈炎症,皮疹、淋巴結腫大等。
▷ 兒童容易被支原體、立克次體及鍊球菌感染:
由于上述病原體感染,會引起小兒發熱,而且持續不退,導緻眼結膜充血血、淋巴結腫大、全身中小動脈炎症反應。
兒童容易感染
▷ 小兒的免疫功能比較低:
實際上川崎病是對孩子免疫功能的檢驗,小兒出生後6個月由媽媽母體帶來的免疫球蛋白IgM、I gG已經消耗殆盡,而T淋巴細胞(胸腺參與細胞免疫)和B淋巴細胞(血液和淋巴結參與體液免疫)發育較低,因此,當機體感染後就會發生必要的免疫應答,即免疫反應,所以孩子是容易被感染的。
川崎病的主要危害:說起川崎病的危害就會與預後和并發症有關,那麼川崎病的臨床表現及特點涉及多系統:
後天性小兒心髒病發生
1、主要表現:(醫生會注意與感冒、麻疹、猩紅熱等區别)
▷ 由于川崎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因此,發熱我們使用普通的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或效果并不明顯。
▷ 持續發熱:發熱持續7~14天,體溫高達39~40℃;多呈稽留熱和弛張熱,抗生素治療無效。
▷ 眼結合膜充血表現:于起病3~4天出現雙眼球結合膜充血明顯,但無分泌物,典型的似兔子眼睛,熱退後消散。
球結合膜充血,但無膿性分泌物
▷ 口唇及口腔改變:口唇充血裂口,口腔黏膜彌漫充血,舌乳頭凸起、充血,呈“草莓舌”,是川崎病典型表現
草莓舌:舌乳頭凸起紅如草莓
▷ 手足症狀:急性期手足硬腫和手(足)掌出現紅斑,恢複期手、足從指趾端開始脫皮,有時肛門周圍也有脫皮。
手掌發紅硬腫
▷ 皮膚改變:全身皮膚出現多形性紅斑和猩紅熱樣皮疹,常于第1周出現,肛周皮膚發紅及脫皮。
▷ 急性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淋巴結可以觸及腫大,淋巴結約有黃豆大小,但不一定有紅腫熱痛。
頸淋巴結腫大、無紅腫熱痛
2、心血管改變:患兒于1~6周可出現典型的心髒炎(心肌、瓣膜、心包積液),冠狀動脈擴張;少數病例有心肌梗死和冠狀動脈瘤破裂,我們聽診可聞及心髒雜音、奔馬律及心音等鈍。
心動圖
3、其他系統改變:如些的間質性肺炎的發生、腦膜炎或腦水腫;及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嘔吐、腹痛、腸梗阻和輕度黃疸。關節炎、關節疼痛、腫脹。卡介苗接種處重現紅斑。
溫馨提示一:
冠狀動脈損害多發生于病程的2~4周,但也可發生于疾病恢複期,心肌梗塞和冠狀動脈瘤破裂可緻孩子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這也是川崎病最危險的并發症,一定要高度重視,不要說還有15%~20%的概率,誰家孩子都是寶貝,即使10萬分之一也不行。
另外2歲以下的男孩的紅細胞沉降率、血小闆及C反應蛋白如果明顯升高也是冠狀動脈病損的高危因素,我們家長一定要配合醫生積極檢查。
核磁共振顯示:白色箭頭有冠狀動脈瘤
三、怎樣做能夠不延誤孩子病情及時送醫呢?或者說診斷川崎病的條件具備哪些?我國兒童川崎病診斷标準:發熱5天以上,伴有下列臨床表現的4項者,如果再有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以後,即可診斷為川崎病:
(1)四肢改變:急性期手(趾)掌紅斑,手足硬性水腫;恢複期指(趾)端有薄膜樣的脫皮
(2)全身出現多形性皮疹
(3)眼結合膜充血,表現非化膿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舌乳頭凸起、充血見“草莓舌”
(5)頸部淋巴結腫大
溫馨提示二:如果以上條件不足4項,但是超聲心動圖提示有冠狀動脈損害的表現,也可以腫大川崎病。但是,張思萊教授認為:不管什麼标準,對于長期發熱、皮膚和口腔黏膜及淋巴結出現典型的症狀才能夠診斷川崎病。對于已經明确川崎病的孩子,出院後一定要随訪,必須通過血液檢驗明确還有沒有炎症,檢查超聲心動圖的冠狀動脈情況,避免發生嚴重的心血管并發症。這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切記!
處理發熱外,5項條件具備4項,診斷川崎病
四、川崎病怎麼治療?能不能治好?可以預防嗎?再次引用張思萊教授的話:川崎病是沒有傳染性的,它是一種結蹄組織的免疫反應性疾病,所以,川崎病是可以治療的,而且預後良好,但是不易預防。川崎病的藥物治療原則:(最經典)▷ 阿司匹林:早期小劑量阿司匹林,熱退後3天逐漸,維持6~8周減量;如有冠狀動脈病變,應延長用藥直至恢複。家長切記喲,國家藥品管理規定:阿司匹林隻能用于兒童川崎病,其他18歲以下兒童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所以,一定要遵照醫囑執行。
▷ 靜脈用免疫球蛋白沖擊治療: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也是需要嚴格遵醫囑使用。
▷ 其他對症處理: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抗血小闆聚集,如果冠狀動脈血栓已經形成或者發生心肌梗死,需要用藥溶栓治療,也可做心髒介入手術治療。
為什麼說川崎病不容易預防?張思萊教授曾經談到:川崎病不易預防的原因是,川崎病是一種全身中小動脈的免疫反應,由于發病原因并不明确;又因為孩子的機體免疫功能還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許多變态反應,孩子是沒有能力進行免疫應答,還沒有産生相應的抗原-抗體反應,加之,孩子小,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也不完善;因此一般的預防是很困難的。
但是川崎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些孩子不經治療體溫也可恢複正常。但也增加了發生冠狀動脈損害的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在得了川崎病,嚴格的觀察心血管系統并發症。而如果經過恰當治療,冠脈病變的風險會明顯下降,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減少冠狀動脈損害。最關鍵的就是川崎病應聽醫生進行長期随訪。
醫生看川崎病孩子
五、川崎病出院随訪注意事項有哪些?怎樣家庭護理?川崎病治愈出院後各位家長一定不能放松,還要定期随訪,目的是觀察冠狀動脈變化。出院後患者需要注意:
1、遵醫囑繼續服藥:川崎病恢複後,謹遵醫囑,按時服藥,引起阿司匹林和激素,一定要嚴格劑量、時間、天數;不能想服就服,不想服就不服,保證口服藥物的延續性及依從性。
2、定期随訪:定期到醫院随訪是川崎病必需完成的後期管理,了解恢複情況,引起冠狀動脈的情況。随訪基本的坐血液的抗凝、血小闆、C反應;心電圖檢查,心髒超聲檢查等等,随時與醫生保持聯系。
定期随訪
川崎病的家庭護理:由于有持續發熱,易誤診,加之冠狀動脈的風險,因此川崎病的護理非常重要:
1、卧床休息:發熱期間首先是讓孩子卧床休息;保持安靜,多喝水,保持熱量供應。母乳喂養的孩子不變,吃飯的孩子要注意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吃流質或軟爛飯易于消化如稀飯、米湯、爛面等。
卧床休息
2、體溫管理:川崎病是一個自然熱程,也就是每天體溫不受用藥的影響,家長不要急于和驟然降溫,這樣不利于觀察病情。
一般情況讓孩子多喝水,打開衣被散熱,用溫濕的毛巾在頸部、腋窩、腹股溝擦浴,千萬不可用酒精擦浴,以免脫水和過敏。
如果體溫高于38.5℃以上,物理降溫效果不好,可以遵醫囑口服退熱藥,注意熱性驚厥,即使熱性驚厥家長并不要慌張,腋窩它不是癫痫,是不會把腦子抽壞的,可以手指掐人中即可應急。
3、皮膚護理:孩子發熱要勤換洗衣服被褥,内衣應穿柔軟的棉質衣服,因為出汗多,因此要每天給孩子洗澡或擦浴,減少皮膚感染及損傷,有斑疹的地方應避免孩子用手抓癢,必要的時候将指甲剪去。
皮膚要清潔
4、 口腔護理:首先每天堅持口腔清潔,漱口和涮牙;唇及口腔黏膜、有充血及皲裂,為了減少口腔粘膜的刺激,要保持患兒的口唇濕潤,多給孩子喝水,如果孩子因為口腔疼痛而哭鬧,可以用生理鹽水或小蘇打水漱口,千萬不可去手撕蛻皮。
口腔護理
綜上所述:小兒川崎病是一種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其發病率在逐漸攀升,多以5歲以下兒童發病,男孩多餘女孩發病;其中20%~30%的未經治療的川崎病患兒有冠狀動脈損害的風險,冠狀動脈瘤是本病的主要并發症,也是最大的危險。我們在孩子發熱超過5天以上,加之皮膚粘膜淋巴結病變時,要高度警惕川崎病。川崎病是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但是,一定要嚴密觀察該病患兒的冠狀動脈改變,即使出院後,也應嚴格遵醫囑服藥及随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