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陽明原文及譯文

王陽明原文及譯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7 05:00:40

王陽明原文及譯文(王陽明示弟立志說原文譯文)1

王陽明《示弟立志說》原文

予弟守文來學,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請次第其語,使得時時觀省;且請淺近其辭,則易于通曉也。因書以與之。

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習非,而卒歸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共學。”人苟誠有求為聖人之志,則必思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與?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我之欲為聖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耳。欲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務去人欲而存天理,則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則必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而凡所謂學問之功者,然後可得而講,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謂正諸先覺者,既以其人為先覺而師之矣,則當專心緻志,惟先覺之為聽。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辨之,務求了釋,不敢辄[zhé]生疑惑。故記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苟無尊崇笃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言之而聽之不審,猶不聽也;聽之而思之不慎,猶不思也;是則雖曰師之,猶不師也。

夫所謂考諸古訓者,聖賢垂訓,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經》、《四書》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則其展卷之際,真如饑者之于食,求飽而已;病者之于藥,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燈,求照而已;跛[bǒ]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記誦講說,以資口耳之弊哉!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聖人也,猶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雖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豈可易而視哉!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jùn]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知有其他,然後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隻責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聽一毫客氣之動,隻責此志不立,即客氣便消除。或怠心生,責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責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責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責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責此志,即不忿;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傲心生,責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責此志,即不吝。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故責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liǎo] 毛,太陽一出,而魍魉[wǎng liǎng]潛消也。

自古聖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書》謂“惟精惟一”,《易》謂“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孔子謂“格緻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謂“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謂“集義養氣,求其放心”,雖若人自為說,有不可強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說也。

後世大患,尤在無志,故今以立志為說。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志。蓋終身問學之功,隻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說而合精一,則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說而合敬義,則字字句句皆敬義之功。其諸“格緻”、“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但能實心體之,然後信予之非妄也。

王陽明原文及譯文(王陽明示弟立志說原文譯文)2

王陽明《示弟立志說》譯文

我的弟弟守文來問我做學問的方法,我告訴他做學問需先立志。守文因此請我把關于立志的話有條理的寫出來,使他能夠時時觀照、省察自己,并且請我寫的時候用詞淺顯一些,以便于他容易理解,因此我便寫下來給了他。

做學問,最重要的是要先立志。志向要是不立起來,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你給一棵沒有根的樹培土澆水,辛辛苦苦一場最終也不會有什麼收獲。

世上的一些人為什麼會因循守舊,得過且過,養成不好的習慣,最後變成平庸低下的人,都是因為一輩子沒有立起來一個志向。所以北宋教育家程頤說:“遇到有聖人志向的人,然後你一定要和他一起共同學習。”人要是真心有想要成為聖人的志向,就必然會認真思考追究聖人為什麼會成為聖人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内心純良清澈而無一絲的私欲?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隻是因為良知清澈,私欲消除。這樣我想成為聖人,也隻需要去做“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要想内心的良知顯現,就必須要念念存天理。要想存天理,就必須去探求思索“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想要找到可以踐行的方法,就必需要驗證前人的思考,考證于古人的總結,這樣才是做學問的功夫,然後才能獲得真知,而分享給出來利益他人,這些功夫都是不能夠自欺欺人的。

那些所說的覺悟先知們,既然認為他是先行者而向他學習,就要一心一意的相信。如果感覺不對,也不要放棄,還要認真思考,思考還是不對,再去認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夠一知半解而廢。古人講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假如沒有尊重相信老師的決心,就必然有輕率疏忽的念頭。說的話如果聽了不加以認真體察,就象沒有聽一樣,聽了而思考不慎密,就象沒有思考一樣,這樣雖然說學習了,就像沒有學習一樣。

所以去考證古人所遵循的準則,聖賢們諄諄教導,無不是教人去私欲而存天理的方法,比如《五經》和《四書》就是。我真心想要去除我的私欲,存養我的天理,卻找不到方法,這樣就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探索,所以,當打開書的時候,就像餓肚子的人渴望吃飯一樣,隻渴望吃飽;就像病人需要藥一樣,隻渴望治好自己的病;就像黑夜需要燈一樣,隻渴望尋求光明;就像瘸腳需要拐仗一樣,隻渴望行動。對于隻求記住的人來講,隻是增長口耳聞見罷了。

立志不是一蹴而就容易的事。孔子是聖人啊,也曾講過:我15歲開始志于學習,到了30歲才真正立定志向。立者,志立了。後來到了70歲達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志向之宏大已經沒有界限的束縛。立志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必須要時刻重視。志向,好比是一個人精氣神的核心、人的的性命、樹木的根、水的源頭。源頭被堵住了,流水就沒有了,樹根不培植灌溉,樹木就會死,人要是沒命就會死去,志要是不立定神志就不昏暗混沌。想要成為君子,就應該無時無處無刻不以立志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眼睛所看到的,沒有别的,隻有自己志向所在;耳朵所聽到的,也沒有别的,隻有自己志向所在。就象貓抓老鼠,雞孵蛋一樣,精神心思完全專注,而不知有其他,當志向立定之後,一個人的神氣自然精明,天理自在心中顯現。一有私欲便能知道,自然不會容它住下。這樣凡是有一點點私欲起來,就反思志向不堅定,這樣私欲便退去;聽到一點點客氣動起來,就反思志向不堅定,客氣便消除。或怠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怠心就會消除;忽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忽心就會消除;躁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躁心就會消除;妒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嫉妒之心就會消除;忿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忿恨之心就會消除;貪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貪心就會消除;傲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傲心就會消除;吝心生起的時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堅定,吝心就會消除。這樣沒有一刻不是在觀注自己的志向,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在觀注自己的志向。這樣反思省察志向的功夫,就是在去私欲,有如大火燒毫毛一樣容易;有如太陽一出來鬼怪就消失一樣自然。

以前的聖賢之教,都是與時俱進的,雖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大都一樣或差别不大。《尚書·大禹谟》說“惟精惟一”,《周易·系辭》說“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孔子說“格緻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說“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說“集義養氣,求其放心”,雖然每個人各有自己的說法,也不可能勉強他們相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天理都是一樣的。天理是一樣的,那麼獲得天理的心就是一樣的,獲得天理的心是一樣的,學問就是一樣的。其它的不同的學說,都是偏離的正道的學說。

後世之人的大弊病,主要就是在于沒有立下志向,所以我今天特地的講出來,中間字字句句都是立志。人一生的學問,隻是這個立志而已。若要說是精一,則字字句句都是精一;若要說是敬義,則字字句句都是敬義的功夫。其與“格緻”、“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如果能真心的體會,然後才會真正相信我講的并非虛妄。

王陽明原文及譯文(王陽明示弟立志說原文譯文)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