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6 12:36:45
家長們常常希望孩子通過讀書受到教育,但是真正的教育是始于父母的覺醒,是父母自身的成長。很多繪本是給孩子看的,但同時也是給大人看的,同一故事有要對孩子說的話,也有要對大人說的話。所以本文提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通過繪本改變孩子,而是家長的學習和成長。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繪本中的教育理念)1

(圖片為繪本《和甘伯伯去兜風》)封面

“很多繪本是給孩子看的,但同時也是給大人看的,同一故事有要對孩子說的話,也有要對大人說的話。英國著名圖畫書作家約翰.伯甯罕的作品幾乎每本都是這樣的,如果大人們可以像孩子那樣認真和誠實,就會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上一篇: 繪本精讀|繪本中的教育理念(一):規則、承擔與成長的界線

我們在上一篇分享了約翰.伯甯罕的《和甘伯伯去遊河》(以下簡稱“遊河”),那是一本孩子非常喜歡,同時又值得大人們深思的圖畫書,在書中我們看到了甘伯伯作為一個真正的大人,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他的愛與尊重,寬容與擔當。他沒有去“教育”孩子,而是讓孩子在經曆中成長。在“遊河”中,孩子們經過那一場翻船的意外(其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懂得了規則與秩序的意義。

時隔幾年,約翰.伯甯罕又創作了一本甘伯伯的故事——《和甘伯伯去兜風》(以下簡稱“兜風”),這是“遊河”的姊妹篇,或者可以說是故事的續寫。所以,如果您還沒有看過“遊河”那本書,建議您先找來仔細看看。

在“遊河”書中,一開始就交代,“他就是甘伯伯,甘伯伯有一條船,他的家就在河邊。”然後在甘伯伯遊河的過程中,人物一個一個出場,頗具戲劇感。而在“兜風”這本書裡,因為大家都已經認識甘伯伯和那群孩子動物們了,所以一開始就直接進入了故事“甘伯伯打算開車去兜風,他把車開出院門,開上小路。小孩兒說‘我們可以跟你一起去嗎?’兔子、貓、狗、豬、綿羊、雞、小牛和山羊也都說‘我們可以一起去嗎?’”全部人物一起出場,整個故事顯得格外的熱鬧和快樂。

甘伯伯當然還是同意了,大家都上了車,一路上陽光明媚,走在鄉間古老的土路上,敞篷汽車吱嘎吱嘎的響着,大家都好開心。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繪本中的教育理念)2

(圖片選自繪本《和甘伯伯去兜風》)

可是,不多久,天空出現了烏雲,甘伯伯連忙把汽車蓬拉起來,下雨了。汽車繼續在鄉間小路上行駛,泥巴越來越多,終于陷進泥坑裡,走不動了。

甘伯伯建議大家下車幫幫忙,“看樣子,你們當中要有幾個下去推車才行。”結果每個人都說不行。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繪本中的教育理念)3

(圖片選自繪本《和甘伯伯去兜風》)

看看他們這時候的模樣。一個個事不關己的樣子,還有男孩和女孩憤怒的指着對方的樣子,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大家都找到了看似合理的理由。咳!可憐的甘伯伯好無奈!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繪本中的教育理念)4

(圖片選自繪本《和甘伯伯去兜風》)

他隻能繼續啟動汽車,“車輪一轉,泥漿濺得到處都是。汽車陷進爛泥裡,動都不能動。”甘伯伯告訴大家“我們抛錨了。”于是大家都下了車,每個人都使出渾身力氣來推車,終于車輪爬上了硬地。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繪本中的教育理念)5

(圖片選自繪本《和甘伯伯去兜風》)

伯甯罕的圖畫書是一定要看圖的,每一幅圖畫都非常傳神的講述着故事,人物的姿态,表情,甚至心情都用顔色和線條表現了出來。

最後汽車艱難的爬上了山坡,天也放晴了,大家繼續開心的兜風。過了橋,回到了甘伯伯家,甘伯伯說,“大家可以好好洗個澡。”

繪本對早期教育的影響(繪本中的教育理念)6

(圖片選自繪本《和甘伯伯去兜風》)

能感受到孩子們和動物們的快樂嗎?看山羊和女孩子躍入水中的姿勢,多麼暢快淋漓的感覺。而甘伯伯拎着水桶,也剛把汽車擦幹淨,正遠遠的看着孩子們。

最後,天快黑了,大家排着隊,離開了甘伯伯家。甘伯伯對大家說“再見再見,想坐汽車,下次再來!”

故事講完了。


對于大人來說,這個故事似乎比“遊河”更容易理解,很明顯它是在告訴孩子們一個道理:遇到困難大家要共同面對,不能逃避。或者還有一層意思,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解決更大的問題。但是在寫《和甘伯伯去遊河》的精讀時,我忽然對“兜風”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遊河”中,每個人物一個一個的出場,都給了單獨畫面的特寫,刻畫了每個孩子與衆不同的天性,他是不是在告訴我們,孩子們的天性,我們要盡可能多的了解和接納;有了這一份了解和接納,我們就能對他們做出的事情給予更好的理解和包容。而在“兜風”中,又呈現出孩子們的另一個共性——“不願承擔責任”。我們很多成人,其實也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在生活中,會看到很多的不願承擔責任的情況,或逃避或指責他人,其實都是沒有長大的表現。特别是那張大家推脫責任的圖畫,太鮮明,太熟悉了。

我們說幫助孩子看清界線,當隻是“你”和“我”的時候,這個界線相對容易看到。但是當處于群體中的時候,這個界線就變得十分模糊了,在群體中的個體很容易隐藏起來,很容易找到理由不去承擔責任。就像故事中的那樣,大家互相指着對方說,“應該由Ta去做”,或者“憑什麼要我來做?” 孩子們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他都沒有做,為什麼要我去做?” 當隻是一個個體的時候,因為沒有條件逃避和推脫,所以孩子可以去為自己負責,但是當處于群體中時,個體隐在群體當中,那個界線看不到了,對自己責任的确認也變得模糊了。一個成熟的、獨立的大人即使在群體中,也依然知道自己的責任界線,不會把責任推給别人,也不會過度承擔不屬于自己的責任。也隻有這樣的大人的支持下,孩子才能逐漸辨清自己和他人的責任界線,才會逐漸學會承擔。

現在我們來看看,面對孩子的逃避和推脫,甘伯伯是怎麼做的呢?甘伯伯什麼也沒說(沒有教導沒有批評更沒有指責),隻是更加清晰的讓大家看到一個事實,這個責任誰也逃不脫。(甘伯伯的不批評不指責,對很多家長來說很難,而這正是他的承擔。 )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孩子們都下去推車,在甘伯伯的鼓勵下,都使出了渾身的力氣。而當車終于被大家推上了山坡,大家内心的喜悅可能是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這從他們回家跳進河裡洗澡的情景能夠感受得到。這是一個事實,每個沒有長大的人都想逃避責任,不想去面對,但到了真的擔當起來的那一刻,其實是喜悅的,而且是發自内心的喜悅,是對自己内在成長的喜悅。

對于書中孩子們來說,這一次承擔是被動的,是不得已的,但是有了這樣一次面對和擔當,相信他們下次再面對同樣的事情,就可以學會主動承擔,就會真的長大了。

回到生活中來,我們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早日長大,能夠學會承擔,學會付出。就像甘伯伯,他對孩子們也有這樣一個期待,但是他能夠做到,首先是負起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隻有十分清晰自己和孩子的界線,才知道哪部分的責任需要自己來承擔,哪一部分的責任是孩子來承擔。大人不越界,孩子才能越來越清晰,也才能更加确認自己的責任和能力,這樣,才會真正的長大。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在他的著作《打開繪本之眼》中,有這樣一段關于真正的大人的文字: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曆充實的童年生活,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大人’。童年時期的每一種經曆都非常可貴,而為人父母者,是否有這樣的意識,是否關注過孩子作為孩子是怎樣費盡心力去度過每一天的?

《納尼亞傳奇》的作者D.S.劉易斯,對人的成長有着這樣的闡述:

成人中的大多數都經曆了這樣一個成長過程,即脫離幼年時代成為少男少女,再脫離少年時代成為青年,然後脫離青年時代成為成年人。這其實并非成長,隻是一種‘變化’而已。真正的成長是指,在幼年時代的基礎上建立少年時代,在這基礎上再積累青春期和青年期,在長大成人的時候,就會像樹木的年輪一樣重疊着過往的歲月和經驗。如這般成長起來的大人,在自己的體内還确确實實地存有孩子的世界。”

日本詩人、哲學家谷川俊太郎曾在一首詩中說:

“曾是嬰兒的我,仍在我年輪的中心”。

在讀約翰.伯甯罕的這段時間,越發明白,伯甯罕創作出甘伯伯這樣一個真正的大人,也正是他自己。他的内心裡确确實實的存有孩子的世界,所以他才能創作出那麼多貼近孩子内心世界的作品。

而作為在幾十年中“變化”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謙虛的去看正在經曆童年的孩子們,如何與孩子一起重新經曆内在的成長,如何讓自己的體内确确實實的存有那個本來就存在過的孩子的世界?這一切,該是我們每一個人仔細去想,去做的事情。

“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才會真正的長大”,你準備好了嗎?


原創聲明: 本文為作者陳科慧原創,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