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人來說,擠早高峰忘帶耳機,也就無法與周圍斷聯,失去了退居避風港的安全感。
聽力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受損的聽力會影響我們對外界的感知,乃至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隻是,耳朵「不好使」的痛苦,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常見。
超過 75 歲的老人,大約一半會出現聽力困難。
▲ 圖片來自:新華社
這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或許是因為遺傳和患病,或許是因為經常暴露在嘈雜的環境裡。
但是助聽器作為醫學設備,沒有像耳機那麼普及,往往也不會像耳機那樣設計。
就在最近,助聽器終于成了科技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很可能成為又一消費電子「爆品」。
索尼推出首款 OTC 助聽器,隻需你自己動手今年 8 月 16 日,美國 FDA 正式批準了非處方(OTC)助聽器的銷售。它依然是需要審批的醫療器械,但在購買時不再需要醫學評估、專業驗配等環節。
消費者最早可以在 10 月中旬看到首批 OTC 助聽器出現在藥店、商店和網店。
不過,OTC 助聽器有限定條件:面向有輕度至中度聽力障礙的成年人的空氣傳導助聽器。
▲ 各種助聽器,空氣傳導是最常見的一類. 圖片來自:FDA
之前,在美國購買助聽器需要醫生、聽力師驗配并開具處方,這固然可以保證助聽器的安全和有效,卻也導緻了市場的閉塞。
瑞士 Sonova 等五大助聽器集團,在全球占據了超過 90% 的專業助聽器市場份額,在國内也基本位居壟斷地位,導緻助聽器價格居高不下。
國内還沒有 OTC 助聽器的相關法規出台,但消費者的需求是共通的。
可以預見,FDA 的 OTC 新規将打破巨頭壟斷,讓科技公司們同台競技各顯神通,憑借技術和渠道優勢,讓助聽器更加好買、好用且便宜。
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索尼踩點到達,它還有一個合作開發的夥伴:擁有百年曆史的助聽器制造商 WS Audiology。
10 月 12 日,索尼電子推出品牌首批 OTC 助聽器,共有兩款:999.99 美元的 CRE-C10 和 1299.99 美元的 CRE-E10。
CRE-C10 放置于耳道内,被索尼稱為「市面上最小的 OTC 助聽器之一」,佩戴時幾乎看不見,空氣電池續航為 70 小時,提供類似傳統助聽器的「處方級音質」。
▲ CRE-C10.
CRE-E10 則設計得更像無線耳機,用可充電電池無線充電,續航為 26 小時,可以用藍牙連接到流媒體音頻但僅限于 iOS。
▲ CRE-E10.
這兩款 OTC 助聽器,都是自适配(self-fitting)助聽器,也就是說,它們不是不需要調試,而是需要用戶自我調節。
所以,索尼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自己上手的」調适方案。
設備到手後,用戶隻需下載索尼的聽力控制 app,按照引導完成分步過程,回答幾個簡短的問題,幾分鐘内即可完成快速設置。
一方面,在 app 内進行自适配時,每台助聽器都會基于數千個真實的聽力圖結果,自行調整到最合适的預定義聽力配置。
另一方面,通過操作 app,用戶可以進行音量控制等個性化設置。
結合硬件和 app,CRE-C10 和 CRE-E10 便能應對「千人千面」的使用場景。
比如兩款助聽器都具備出色的降噪功能,可以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自動分析、調整和優化聲音,減少來自背部和側面的噪音。
「自适配」的背後,是「一種尺寸并不适合所有人」的設計理念。索尼認為,人們應該得到最适合他們獨特需求、情況和生活的選擇。
對音頻技術積累深厚的索尼來說,這隻是一個開始。但它與助聽器制造商的合作關系,或許預示着一個平價 OTC 聽力解決方案的新時代。
索尼美國無障礙促進辦公室負責人 Mike Nejat 指出,OTC 助聽器這一新産品線,是增加可訪問性的機會,幫助彌合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差距。
「可訪問性」是功能上的,也是價格上的。當然,1000 美元的價格也并不便宜,但它們遠低于每隻耳朵 1000 至 4000 美元的處方助聽器。
10 月 11 日,差不多和索尼前後腳,助聽器供應商 Lexie Hearing 推出了 OTC 助聽器 Lexie B2,由「音響大廠」Bose 提供技術支持,999 美元的價格也與索尼相當。
▲ Lexie B2.
Lexie B2 同樣是「自适配」的,它與 Lexie app 配對,用戶能夠進行各種環境設置。這些設置都可以保存,方便用戶随時切換。
「自适配」并不多麼神奇,它其實是 OTC 助聽器的标配。WSJ 采訪的聽力行業專家表示,所有 OTC 助聽器都必須滿足高保真放大的特定性能要求,并且可被消費者控制和定制。
醫療設備遇上消費電子,科技公司不再欠東風?等到 OTC 助聽器正式敞開大門,索尼、Bose 就緊接着上市助聽器,科技公司們在進軍 OTC 助聽器市場時,幾乎沒有浪費時間。
主要原因是,FDA 的決定并非空降。2017 年,立法已經通過,但法規直到現在才完全實施。那時候,已經有了 「買助聽器将像買耳機一樣容易」的聲音。
據統計,助聽器市場到 2030 年将增長至 195 億美元。蛋糕在前,入局者又何止一個兩個。消費科技領域的大公司、初創公司,以及助聽器老玩家,個個「磨刀霍霍」。
▲ 圖片來自:soundly
近幾年來,在醫療賽道的 OTC 助聽器還沒「一錘定音」之時,消費音頻市場的輔助耳機、TWS(真無線立體聲)耳機等産品發展十分迅速,雖然各自的賽道不同,但技術上有共鳴。
輔聽耳機和 OTC 助聽器都采用了分段壓縮放大調節算法,在受衆定位、放大增益量等細節上有所區别。也就是說,兩者之間不存在絕對的鴻溝。
不少 TWS 耳機也有類似助聽器的功能。2021 年的 WWDC,蘋果為 AirPods 增加了新功能「對話增強」,它用滑塊控制進入耳機的環境噪音量。
雖然這類耳機面向聽力正常的用戶,主要對聲音進行整體控制,無法精細調整,但通過引進算法、改善硬件參數,它們未必不能「進化」為真正的助聽設備。
消費電子的無線耳機、醫療賽道的 OTC 助聽器,某種程度上都是耳朵的功能延伸,也早有品牌遊走在「邊緣」,讓助聽器不止是助聽器,或者讓耳機具有助聽器的功能。
2021 年 8 月,音頻設備品牌 Jabra 推出了無線耳機 Enhance Plus,它基于波束賦形技術放大需要被聽見的内容,并通過降噪和反饋抑制功能消除不需要的背景噪音,還有一個配套的 app。
▲ Jabra.
除了聽力增強,這款設備可以像傳統耳機一樣播放音樂和接聽電話,續航為 10 小時,适合不需要全天助聽器的中輕度聽力損失用戶,在當時由有執照的聽力保健專業人員銷售。
此外,助聽器多年來一直是消費電子展(CES)的熱門醫療技術項目,這些浮出水面的創新技術,也讓 OTC 助聽器有了更加堅實的地基。
在 2021 年的 CES,丹麥助聽器制造商 Oticon 的助聽器 Oticon More 赢得創新獎,因為它是首款融入深度神經網絡技術的助聽器。
Oticon 稱,神經網絡學習了超過 1200 萬個真實聲音,用「更像人腦的工作方式」處理完整的聲音場景,優化所有類型的、有意義的聲音的輸入,而不僅僅是語音,結果是所有聲音的表現更自然。
▲ Eargo 6.
美國助聽器制造商 Eargo 的 Eargo 6,則在 2022 年 CES 上首次亮相,它專為「虛拟隐身」而設計,自稱是「市面上最小的耳道内可充電助聽器」,與索尼的「佩戴時幾乎看不見」殊途同歸。
助聽器隐身的另一面,其實就是助聽器的污名化。
當 OTC 助聽器野心勃勃地争取更多消費者,這個問題也被更多地注意到了。索尼電子消費者業務集團總裁 Tyler Ishida 提到:
許多人一直面臨與聽力損失相關的挑戰,并且由于對聽力損失的負面感覺,他們通常不會尋求他們可能需要的幫助。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有觀點認為,理想的助聽器應該融入背景,甚至「消失在無摩擦的體驗中」。這一設計理念,也很可能被運用在 OTC 助聽器裡。
一份助聽器市場報告顯示,僅在美國就有大約 4500 萬成年人患有聽力障礙,其中隻有 25% 的人有助聽器,市場監管、巨頭控制、社會污名都在推波助瀾。
但如果等上幾年才不得不求助,聽力障礙可能已經完全擾亂了生活。
FDA 批準 OTC 助聽器,科技公司推出設計謹慎、功能創新的 OTC 助聽器,都是在擴展助聽器的使用價值,降低助聽器的準入門檻,又緩解佩戴者的心理不适,讓助聽器更好地普及。
普及之後是升級,助聽器不隻當輔助OTC 助聽器的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有些問題并沒有被解答,比如怎麼确定自己的聽力損失是中輕度的?OTC 助聽器對任何中輕度患者都有用嗎?
聽力學家 Tricia Ashby-Scabis 認為,如果剛剛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聽力發生了變化,比如當家人懷疑你有聽力問題、電視音量比别人調得高、聽人說話時需要閱讀嘴唇等,這時候購買 OTC 助聽器比較合适。
▲ 圖片來自:知乎@耳之家
美國聽力學會則給出了一份措辭謹慎的聲明:
一方面,就算使用 OTC 助聽器,專業評估仍然很重要;另一個方面,想要減輕聽力損失,最好還是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療計劃,其中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 OTC 助聽器。
也有人對 OTC 助聽器持有旗幟鮮明的消極态度。
助聽器制造商 Starkey 首席執行官 Brandon Sawalich 認為,助聽器不應是消費電子設備:
聽力健康因人而異,而為某位患者調配助聽器是「必須做對的事」,非特定的 OTC 助聽器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Eargo 等助聽器制造商則在大力投資遠程護理,「這不像客戶在網上購買了産品,然後他們就自己離開了」。
在這些品牌看來,購買助聽器是一種和時間做朋友的投資,真正定義未來赢家的是誰能提供最好的用戶體驗,産品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OTC 助聽器當然并非一切問題的答案,當它被框定在「中輕度聽力損傷」的作答範圍,前路會更加狹窄嗎?
恰恰相反,聽力損失并不罕見,中輕度聽力損傷就更屢見不鮮。
和嚴重的聽力損失不同,輕度和中度聽力損失往往會随着年齡增長而發生,就像失去頭發或視力下降一樣自然。
根據 WHO 的《世界聽力報告》,聽力損失目前影響超過 15 億人,約 4.3 億人需要康複服務;到 2050 年,預計近 25 億人有一定程度的聽力損失,由于「不安全的用耳習慣」,超過 10 億年輕人面臨永久性、但可避免的聽力損失風險。
聽起來令人焦慮的數據,實際上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或許總有一天用到中輕度的助聽器。
科技公司們争先恐後做 OTC 助聽器,本質也是無障礙服務的普遍化。
在推出首款 OTC 助聽器後,索尼展望了助聽器的發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
Not as a aid but as an enhancement(不是作為一種輔助,而是作為一種增強)。
就算你不需要彌補聽力損失,助聽器也可以是增強各種聲音體驗的設備,涵蓋娛樂、交流、健康的方方面面,這些恰恰是科技公司最擅長的領域。
▲ 助聽器可以做心率、跌倒監測.
比如在健康領域,有研究表明,因為耳朵中的動脈更接近皮膚表面,且不容易受到運動出汗等狀态的幹擾,比起腕帶産品等可穿戴設備,通過耳朵采集的健康數據準确性要更高。
正如 The Verge 所說,助聽器将成為小工具與醫療設備重疊的另一個領域,就像心率和血氧水平等身體功能一樣,被科技公司商品化。
在助聽器這個相對服務不足的市場,很多人要麼買不起大多數助聽器,要麼不喜歡傳統助聽器的有限功能和單調設計。
當索尼、Bose 帶頭,其他科技公司也厚積薄發,充分競争将帶來更多功能、更低價格、更多選擇,既為聽力障礙者提供新的 OTC 解決方案,也讓普通消費者更深入地與周圍環境互動,盡管同時會有各種各樣的伴生問題,但大體是一件好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