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痿症針灸治療

痿症針灸治療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9 11:47:39

痿證是針灸臨床中的一個最為常見的病種,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則因不能随意運動而緻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臨床上以下肢萎弱較為多見,故稱“痿躄”。“痿”指肢體萎弱不用,“躄”指下肢軟弱無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見于西醫學的運動神經元病、腦血管意外、周圍神經損傷、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腦癱、外傷性截癱等。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1

針對痿證“軟(肢體軟弱無力)、癱(肢體癱瘓)、細(肢體肌肉萎縮)、涼(癱瘓肢體發涼)、畸(癱瘓肢體關節畸形改變)”的五大證候特點,其治療思路和方法主要依據“治痿獨取陽明”的法則。具體應用起來又有一些靈活的變通之法。其中,治“軟”宜滋養肝腎、強筋壯骨;治“癱”宜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治“細”宜補養脾胃、益氣養血;治“涼”宜溫通經絡、重用灸法;治“畸”宜調和陰陽、糾正失衡。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2

(一)“治痿獨取陽明”的立論機理

“治痿獨取陽明”,是中醫、針灸治療痿證的基本法則。痿”即肢體筋脈弛緩、肌肉萎縮、軟弱無力、癱瘓失用的一種病症。陽明,從髒的角度是指胃腑、大腸,從經脈的角度是指手、足陽明經。“獨取”者,有“多取”“常取”“着重取”之義。“治痿獨取陽明”實質上應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治療痿證必須以治胃為主,針灸則重在選取手足陽明之經穴;其二,不論哪一種痿證,除積極治療受病之髒,取本髒所屬經脈上的腧穴之外,還必須同時兼治陽明

1.陽明為五髒之本 陽明經在上肢者隸屬大腸,在下肢者歸屬胃腑。然“大腸、小腸皆屬于胃”(《靈樞·本輸》)。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别稱五髒六腑之海”。五髒以胃為本,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系到機體生命的存亡。今五髒為患而生五體之痿,必與胃氣之本不足有關,取陽明乃是治胃求本之法。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3

2.陽明經多氣多血 胃居中焦,是水谷精微彙集之處,為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治療過程中,取陽明,資後天,也是治本求源的需要。氣血生化有源,使“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五髒生成論》),促成痿弱之體日漸向愈。

3.陽明主潤宗筋 從經絡的角度而言,痿證屬于十二經筋的病變範疇,故以筋脈弛緩、肌肉萎縮、軟弱無力、癱瘓失用為主症。《素問·痿論》說:“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對于有機體來說,經筋的作用就是連接骨骼、關節,主持肢體運動。經筋乃十二經脈的連屬結構,其正常作用的發揮,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有賴于十二經脈(特别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津液的濡養滋潤,才能産生一定的力量。如若陽明脈虛,不能行氣血、營陰陽,胃陰耗傷,不能濡筋骨、利關節,上無以供心肺,至皮毛、脈絡枯竭;下不能充肝腎,使筋膜、骨骼軟弱。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4

4.陽明與太陰相表裡 在十二經脈中,手足陽明分别與手足太陰互為表裡。手太陰屬肺,肺朝百脈,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氣;足太陰屬脾,脾主肌肉,應于四肢,代胃行其津液。兩髒在痿證的病理變化中至關重要。如果脾虛胃弱,氣血難以資生,緻脈絡空虛;水濕不得運化,緻痰濕阻滞,氣血不能暢達四肢,久而成痿。取陽明,補脾肺,正是培土生金、補母養子、充衛氣、資後天之正法。

(二)“治痿獨取陽明”的具體應用

由于引起痿證的原因甚多,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病變範圍一般不局限于一經一髒。所以,《素問·痿論》在“治痿獨取陽明”這一總則之下,又提出了“各補其荥而通其俞”的具體治法。張介賓注雲:“補者所以緻氣,通者所以行氣……治痿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病之經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荥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顯然,治療痿證如果拘泥于“獨”取陽明,死守固定的方法,這就違背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原則。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5

1.獨取陽明法 痿證初期,病位尚淺、病情較輕者,可單取陽明經穴。面部可選用四白、地倉、頰車、下關;上肢可選用合谷、曲池、手三裡、臂臑、肩髃;下肢可選用髀關、伏兔、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豐隆、解溪、内庭等穴。

(1)補氣養血,扶陽明之正——合谷、手足三裡、上下巨虛。針用補法,針灸并用。

(2)行氣清胃,洩陽明之熱——合谷、曲池、内庭、伏兔、足三裡。隻針不灸,針用瀉法。

(3)祛風活血,通陽明經絡——四白、地倉、頰車、下關合谷、曲池、肩髃、臂臑、手足三裡、髀關、解溪。多針少灸,平補平瀉。

(4)健脾利濕,化陽明痰濁——地倉、合谷、手足三裡、豐隆、伏兔。針灸并用,平補平瀉。

2.表裡同用法 對于外感溫邪、肺熱葉焦、脾失健運、痰濕阻滞導緻的痿證,在取陽明經穴的同時,還應在表裡經脈上選穴施術。如肺熱較盛者,配手太陰肺經之列缺、尺澤、魚際,隻針不灸,針用瀉法,以清熱潤肺;脾虛濕重者,配足太陰脾經之商丘、公孫、血海、陰陵泉、三陰交,針灸并用,平補平瀉,以健運脾氣,運化水濕。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6

3.兼顧肝腎法 痿證日久,病位已深,勢必傷及肝腎,緻病情加重,纏綿難愈。在取陽明經穴的基礎上,尚須選用足厥陰肝經之太沖、中封、曲泉;足少陰腎經之太溪、複溜、照海以及肝腎之背俞穴。針用補法,針灸并用,補益肝腎。

4.多經取穴法 對于病變範圍廣、涉及經脈多的痿證,宜采用多經取穴法。主要是結合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及其病理特點,在局部取陽明經穴的基礎上,适當加用一些遠端腧穴配合治療。重點選取肺、肝、脾、腎四經的原穴、背俞穴和督脈的筋縮、命門、腰陽關,筋之會穴陽陵泉,骨之會穴大椎,髓之會穴絕骨,經外奇穴華佗夾脊。為了避免一次取穴過多,可以結合療程,有計劃地輪番選用。針刺之後,在得氣的基礎上,應接通電針治療儀,用斷續波連續刺激30分鐘左右,以肢體能夠出現規律性收縮動作為佳(此舉既可以讓癱瘓肢體産生被動運動,有助于提高療效,同時還可以作為判斷預後的一個依據)。

在上下肢的癱瘓中,病初基本上都是弛緩性癱瘓。随着病程的久延,部分患者可轉化為痙攣性癱瘓。主要表現為肢體肌張力增強,上肢屈曲難伸,手指攣急不開,足踝強直,呈内(外)翻、足下垂狀态。手指掌屈曲、攣急不開屬“陽緩而陰急”所緻,取穴重點應放在陽經經穴上,以振奮陽經經脈的牽拉作用,糾正局部肌肉、肌腱和有關韌帶的拮抗失衡狀态,恢複經脈的相對平衡。故陽經經穴可酌情選用合谷、曲池、手三裡、二間、三間、魚際;陰經經穴可适當選用尺澤、内關、大陵;經外奇穴則選用位于陽面的八邪、腰痛點(精靈、威靈)。在上述選穴中,曲池和手三裡、二間和三間、八邪和腰痛點均交替使用。針刺方法則宜用長針透刺法:合谷穴直刺深透直達後溪穴;曲池穴直刺深透直達少海穴;手三裡直刺深透直達對側皮下;二間或三間向食指末端沿皮透刺,直達商陽穴;魚際向拇指末端沿皮透刺,直達少商穴;八邪向腕關節透刺;腰痛點則行對刺法。在施行二間或三間透刺商陽、魚際透刺少商的過程中,應提捏針刺所過部位的皮膚和表淺肌肉組織,使透針順利并減輕疼痛。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7

在留針過程中,接電針治療儀,用斷續波(或疏密波),使手指産生節律性的伸張動作。足内翻也屬“陽緩而陰急”所緻,取穴重點應放在陽經經穴上,以振奮陽經經脈的牽拉作用,糾正局部肌肉、肌腱和有關韌帶的拮抗失衡狀态,恢複經脈的相對平衡。故陽經經穴可酌情選用丘墟、懸鐘、光明、足臨泣、昆侖、申脈、豐隆、陽陵泉等;陰經經穴可适當選用太溪、照海、三陰交。在留針過程中,接電針治療儀,用斷續波(或疏密波),使足背向外、足趾向上(背屈)産生節律性的伸張動作。足外翻屬“陰緩而陽急”所緻,取穴重點應放在陰經經穴上,以振奮陰經經脈的牽拉作用,糾正局部肌肉、肌腱和有關韌帶的拮抗失衡狀态,恢複經脈的相對平衡。故陰經經穴可酌情選用太溪、照海、商丘、蠡溝、三陰交、陰陵泉等;陽經經穴可适當選用懸鐘、申脈、豐隆、陽陵泉。在留針過程中,接電針治療儀,用斷續波(或疏密波),使足背向内、足趾向下(跖屈)産生節律性的内收動作。足下垂主要由于足陽明、足太陰、足少陽、足厥陰等經脈的弛緩而導緻。故可酌情選用解溪、胫上(腦清)、足三裡、豐隆、太沖、三陰交、陽陵泉等。在留針過程中,接電針治療儀,用斷續波(或疏密波),使足背和足趾均向上(背屈)産生節律性的收縮動作。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8

5.針藥結合法 對于病程較為長久、證情較為複雜、單純針灸治療效果欠佳者,應适當配合藥物治療。

(1)藥物内服——外感溫邪、肺熱葉焦,方宜清燥救肺湯加減,以清熱潤燥、養肺生津;陽明熱盛、胃陰耗傷,可予承氣湯急下存陰或益胃湯、葉氏養胃湯養胃生津、滋陰降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濕熱内蘊、痰濁阻滞,當用加味二妙散或加味溫膽湯清熱利濕、除痰化濁;肝腎不足、精血虧虛,加服虎潛丸或鹿角膠丸補益肝腎、填充精血;久病緻虛、氣血兩虧,投以補陽還五湯、參苓白術散或補中益氣湯溫陽健脾,大補氣血。津液充足,筋脈得養,氣血得複,痿證自愈。

(2)穴位注射——不論何種證型之痿,均可以在萎弱肢體的經穴上注射具有舒筋通絡、益氣養血或行氣活血作用的中草藥制劑(如當歸、川芎、紅花、人參、黃芪、丹參、麝香等注射液)或維生素B1、維生素B12、加蘭他敏等,加強治療效果。

痿症針灸治療(痿證針灸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9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讨中醫藥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