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劇照,你們愛嗑的CP
提到宋朝,你會想到什麼呢?是今年熱播的良心古裝劇《清平樂》?
還是《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煙阜勝,詩柳繁華。
抑或《水浒傳》一百零八将的廟堂江湖,豪傑任俠。
曆史裡的貴胄皇族、名人卿相、才子佳人、士農工商。
故事裡的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瓦舍勾欄。
甚至想起了讓人愛恨交加的語文課本裡的必背篇目(痛并快樂着)。
以及被你的靈魂聖畫手摧殘過的“辛棄疾大大”等曆史名人的頭像(瑟瑟發抖)。
千古詞人辛棄疾語文課本生圖流出,讓人唏噓
到底什麼才是宋朝?是那些和現代生活一樣慵懶适意,精緻豐富的市井生活?
還是那紛繁複雜的曆史撰述、眼花缭亂的話本演繹?
抑或燦若星辰的詩詞書畫,深沉素雅的瓷器木雕?
還有那些形象分明,性格迥異的曆史人物?
或許都是,或許又不全是。千人千面,莫衷一是。
何不讓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重新回到這個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時代,從時間的縫隙裡走入一個清晨,去等一朵花開的時間,并不糾結于曆史本身,而是回歸它最可愛的模樣。
大宋花事
在這裡先給大家打個預防針,由于本文有一定篇幅,可能需要一定的閱讀時長,請大家見諒!
PS:前面的正經隻是我的僞裝,後面有彩蛋,列位看官請笑納。
沖天香陣透臨安,滿城盡戴“男人花”
淳熙十三年元日,春寒尚未褪去,但都城臨安街頭早已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人們呼出的寒氣,和着兩旁食店酒家飄出的食物的香氣,還有各種不知名的氣味混雜着,沖擊着冷風中的嗅覺。
哄笑聲、喝彩聲、呼喊聲,間或有時斷時續的嬰兒的啼哭聲,還有被人群擠散的人高聲地呼喚同伴,各種聲音交織其中好不熱鬧。
人群被分開兩邊,不斷擁擠着,伸長脖子争相觀看聖駕;幾個偷偷藏在高處,準備從最佳角度俯瞰的人被衙役發現後,受到嚴厲的呵斥。
北宋《鹵簿圖記》部分
人頭攢動中,隻見一條鮮妍明媚的河流在大道中央緩緩流動,由遠及近。仿佛冬未盡,春先至,百花齊放,萬物争春。
當龐大的隊伍流過眼前,才發現繁花之下是諸多非富即貴的面容——
百官侍衛吏卒等并賜簪花從駕,
縷翠滴金、服章錦繡、各競華麗;
登時車架肅整、旌旗飄揚、鼓樂齊鳴。
眼花缭亂,目不暇接,人們就像誤入萬花叢的蜜蜂,被這繁華的車仗和香花寶服熏得暈暈乎乎,頗有點“不知今日是何時”意味。
北宋《鹵簿圖記》部分
《宋史·輿服志》中記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銮,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
這是宋朝一次尋常卻又重要的儀仗出行活動,而簪花又是其中最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部分。
宋朝皇帝的重要出行活動通常都有香花相伴,且在史書中也有明确的記載:
《宋史·輿服志》五:“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栾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栾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将校以下”。
《武林舊事·恭謝》中對這種幞頭簪花的場面有生動的記載:“上服幞頭,紅上蓋,玉束帶,不簪花。教坊樂作,前三盞用盤盞,後二盞屈卮。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郊祀等大型活動和場合中,宋朝官方對簪花有着比較嚴格的界定——根據品位等級進行的花色種類、形制等進行不同的區分。
北宋《鹵簿圖記》部分
楊萬裡的詩中,便對簪花出行這一盛況做了生動的描寫: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芍藥牡丹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還有皇帝将花兒賜予衆人而自己樸素示人的小插曲,在姜夔的詩中一覽無餘:
正是“六軍文武浩如雲,花簇頭冠樣樣新,唯有至尊渾不戴,盡将春色賜群臣。”
簪花行為——首先說明宋朝皇帝和群臣士大夫階級對美和藝術的熱愛,以及對于風雅生活的推崇和一種源自生活的天真浪漫,甚至還有點灑脫不羁,同時也是宋朝市井世俗生活深入整個社會的寫照,表現了皇宮貴族與民同樂的自在,甚至可以說是在其他朝代中獨樹一幟,特征鮮明。
同時花也被作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甚至榮耀的賜予,讓它在裝飾之餘有了非凡的政治意味,自成一種美麗而無聲的“語言”。
而花兒的這種魅力是為何被納入宋朝的公務體系,然後“上行下效”,從皇帝到民間一直推廣開來的呢?下面請聽分解。
快喊“美美開門”
尋常巷陌盡日暮,花深處,我誤入
說到繁花,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與之相配的美人。
其實古代男性對于美的追求,尤其對于花兒們的喜愛遠遠不輸女性,尤其在宋朝,男子簪花更是一種潮流和風尚。
故事裡的小黃花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的清新而來,載着黃巢“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霸氣,一直到杜牧的“菊花須插滿頭歸”。再到黃庭堅的“黃菊枝頭生曉寒,醉裡簪花倒著冠。”
簪花之俗追溯久遠,唐朝時在長安城曲江邊杏花苑,為新科進士舉辦的“曲江會”中就有這一項。
《秦中歲時記》: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會前,先要選派兩位同科進士中的美少年作為“探花郎”,去長安各處名園采摘時花,宴會那天供新科進士們簪花之用。
一日戴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馬蹄急”的新科進士們,不但要一日看盡長安花,還要戴盡長安花,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此時隻有鬓邊怒放的鮮花可以宣洩和表現苦讀及第的心情!
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到了宋朝,簪花已經從某一項活動成為了全民風潮——
可以說上至天子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男性大多形成了一種“惡”趣味——簪花。
這項活動頻繁地出現在郊祀、明堂禮畢回銮及恭謝禮外,還有聖節大宴、立春入賀、恭士喜宴,以及新科進士聞喜宴等各種重大場合。
畢竟文藝青年宋徽宗最喜歡的就是禦裹小帽,簪花,乘馬,當然還有書法、繪畫、茶道等諸多愛好,以及偷偷去民間感受疾苦,吃香喝辣,順便泡妹子等。
宋徽宗的書法和繪畫等造詣自不必說,這樣的精緻BOY肯定不可避免是顔控,所以他賜予大内貼身侍衛每人一枚翠葉金花,于是——穿的不好看,不能進城,不戴花,不能進城,這花就成了進入大内的門禁卡。
雖然想象一下各位彪形大漢或者陽光型男每天清晨攬鏡自照,像女子一樣小心翼翼地插“花黃”,确實有點辣眼睛。
不過水浒傳中,小旋風柴進正是憑借這花才得以順利進入睿思殿,不得不說小金花有大作用啊。
徽宗簪花日常打卡
你以為我愛的是審美,其實我愛的是與衆不同的寂寞
在皇族大臣這些美學大師領導人的号召下,宋朝民衆必定迎頭趕上——他們不但嗜花如命,還戴花娛情。
讓我想起戴敦邦老先生衆多畫作中的《水浒人物譜》和《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圖》,他以寫意為主,用水墨渲染,将水浒人物形象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可以說每個人物都頗具神韻,尤其人物的衣飾也讓我這個古代服飾小白過足了眼瘾,其中就有諸多人物簪花的圖片。
猶記兒時看到過其中的宋江簪花圖,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美中不足,想着他怪不得是個意志不堅定的人,原來就是一個戴花的花花公子嘛,後來才知道簪花居然是當時的時尚和風俗(怪我太年輕)。
水浒一哥呼保義,平生最愛戴花去
可以說當時無論魯夫莽漢,秀才書生,甚至無情劊子手,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戴花,讓我想起——劉姥姥說,“我年輕時就喜歡個花兒粉兒什麼的”。
比如水浒傳中阮小五家窮但“鬓邊插朵石榴花”。燕青“鬓邊斜簪四季花朵”。大名府小押獄蔡慶“生來愛帶一枝花”等等,簪花成了宋朝男人的日常樂趣,堪比現代青年的打遊戲買潮鞋,看起來更為雅緻,頗有情調。
水浒四美
你覺得簪花習俗會讓他們尴尬麼?
你錯了。千古詞人蘇東坡還為此寫上一首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本詩充分的反應了——隻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心中關于東坡居士愛惜自己羽毛的想法就此幻滅。。。。。
為了花,大家都能如此不顧“世俗和法度”的約束,在下佩服!
當然有喜歡花的就有不喜歡的,司馬光就是一個不畏“強權”的小清新,皇帝賜花換别人高興都來不及,他卻拉長了臉,極不情願地将花戴上,心裡一定在默默地說——太娘了,身為鋼鐵直男我隻愛砸缸和砸光。
當然宋朝的花事如此繁盛,背後也是有着深層次的原因的——而凡事都有兩面性,有鮮花着錦烈火烹油,便免不了淪為衰草枯楊陋室空堂。
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關于宋朝為何會衍生出一個男子簪花的習俗,這不得不提及世俗生活的發達,使得人們更追求生活的富足,熱愛享受生活追求美感雅緻等。
還有一個核心原因就是宋朝一直以來的“重文輕武”的策略。
北宋太祖趙匡胤是行伍出身的軍官,他自己也說,對儒學和讀書人更多是尊敬,最開始依靠的還是小吏出身,頭腦敏銳,敢于直言但并不精于儒治的宰相趙普——這正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京劇《辛棄疾》
随着曆史的演進,宋朝開始逐漸削弱武将的力量,内部邊緣化,戰争前直接委任文官,臨時按照陣圖排兵等等。
基本是文官集團的力量過大,當然不可否認有一些能力兼備的名帥如韓琦、範仲淹等,但辛棄疾這樣文武皆可的寥寥無幾,很多都遠離統治核心。
所以可以說宋朝是文藝氣質滿滿,但是對外依然是稍顯虛弱的形象。
簪花本是一件賞心樂事,但是玩過了就是勞民傷财,在朝代後期,因為戴花的耗費的人力财力必然會激起民怨,當然這隻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還是那句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來來再放一張CP圖,有始有終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那些璨若星辰的點綴在這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點滴,正是因為有熱愛、守護、傳承的人,才讓我們的文明顯得溫暖,充滿力量,曆久彌新。
有幸參加此次征文,雖然廢話較多,但是依然對這個話題有着滿滿的喜歡,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和大家讨論和學習宋朝文化相關知識!
如果下次有機會,我們來說說大宋的食物!感受宋五嫂魚羹的香甜和湧金門灌肺的肥美!
我看看哪個小可愛看完沒點贊
奉上一張西門大官人的靓照,人間冷暖,春宵苦短,碼字不易,打工艱難!
看到這裡就麻煩給點鼓勵吧,ladies and鄉親們,小可愛們真的不考慮點個贊再走麼?看看是誰偷偷看完沒有點贊的!哈哈!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字為原創,特此聲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