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80後最後一次種麥

80後最後一次種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21:27:45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 6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二十五載逐“麥”行,“麥客夫妻”的幸福夢》的報道。

6月的冀南平原,麥浪翻滾、滿目金黃。微風拂過,淡淡的麥香萦繞鼻尖。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賈宋鎮唐莊村麥田裡,農機轟鳴,到處閃動着農民忙碌的身影。阡陌交錯的小路上不時駛過農用車,載着飽滿的麥粒,在小路上歡快地飛馳。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1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區賈宋鎮韓村一處麥田,唐聚敏将收割的小麥卸車(無人機照片)。照片均由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村民唐聚敏坐在收割機的駕駛室裡,手裡晃動着操縱杆。收割機在他的控制下前行、轉彎、倒退,準确地将麥子收進去。不遠處,妻子豆麗平正忙着統計地畝數、收費和聯系業務。“雖然辛苦,但收入還是很可觀的,每畝地60元的收割費,除去各項開支,一個麥收季能掙六七萬元。”為農戶們提供了方便的同時,唐聚敏、豆麗平這對“麥客”夫妻檔也在追逐着自己的幸福夢。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2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區賈宋鎮韓村一處麥田,豆麗平用農田測畝儀測量麥田的面積(無人機照片)。

一路向北:25年逐夢前行

說起夫妻兩人做“麥客”的經曆,還要從1996年說起。當時還沒有收割機,當地大部分農戶收麥子都是人工用鐮刀收割,很少一部分用小型拖拉機放倒式收割,收割之後還要經過軋場、脫粒、揚場、晾曬等好幾個環節才能把小麥收到家。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3

6月9日,唐聚敏(右)利用休息時間對聯合收割機進行檢修。

“收麥是最苦最累的活。”唐聚敏說,那一年,他家種了8畝小麥,在打場脫粒時由于電線起火引起火災導緻顆粒無收。如何幫助鄉親們提高麥收效率、減少風險,成為唐聚敏的青春夢。後來,他和父親買來全村第一台小麥收割機,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學開收割機,幫助鄉親收割小麥。

1998年,唐聚敏和豆麗平結婚後,他們夫妻二人就組成“麥客”夫妻檔,開始南下河南駐馬店市,自南向北收割小麥。剛開始的幾年,由于收割機少,農民們都是站在路邊等候收割機,看到路過的收割機就招手攔住。所以唐聚敏夫妻也沒有固定的收割線路,常常因為在外地收割時間過長而耽誤了自家小麥的收割。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4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區賈宋鎮韓村一處麥田,唐聚敏(右一)、豆麗平(左一)和農民一起查看收割機收損失。

随着對路線越來越熟悉,幾年後,唐聚敏和河南當地的經紀人成了朋友,靠經紀人聯系地塊,慢慢就有了固定的線路。由于為人厚道,當地經紀人都願意跟他合作。在這25個年頭裡,每次快到收割小麥的時候,經紀人都會一遍遍打電話催促唐聚敏去收小麥。

“現在,我們和經紀人的關系比親戚還親,甚至農閑的時候他們會來我家裡住上幾天,那邊的大爺大娘們都會把我們當子女一樣照顧,讓我們很感動。”唐聚敏說,“每年在河南麥收結束返程時,都是偷偷上路,再打電話道别,不然他們會把收割機裝滿當地的土特産。”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5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區賈宋鎮韓村一處麥田,唐聚敏(右)和豆麗平在麥收作業間隙休息。

歲月更疊:7台收割機見證時代變遷

六月驕陽似火,豆麗平穿着防曬衣,戴着太陽帽,腰間别着一大瓶礦泉水。“這已是第七代了。”她拍拍面前的小麥聯合收割機,眼神像看老朋友般親切。

唐聚敏告訴記者,1996年,他家買了第一台收割機後,平均每台收割機用3-5年就會更新換代。到今年新買的聯合收割機,已經是第7台小麥收割機了,另外他還買了兩台玉米收割機。“今年新買的這台‘大家夥’是200馬力的,國家補貼了3萬多元。新收割機有空調,封閉性好,作業時不再會有麥芒或灰塵,開起來既幹淨又涼爽。”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6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區賈宋鎮韓村一處麥田,豆麗平(左)和村民查看收割後的麥茬。

“電控自動擋、操控性好、視野開闊……隻需輕輕把握方向就可以了。操作起來方便又舒适。”唐聚敏興緻勃勃地介紹着新車的各種“高科技”。“車上的智能終端不僅能定位,還能計算收割畝數,進行故障報警,先進實用。”他由衷地說,“就是這些機器,讓俺家在緻富路上快步前行。”

“最初的收割機方向盤不靈活,打方向很費勁,像推個‘磨盤’,還容易跑偏,刹車也不好用,經常出毛病,一個麥季下來要壞好幾次。那時候收割的速度非常慢,還容易掉麥子。”唐聚敏說,如今的聯合收割機已經非常智能了,自動擋、液壓方向盤、多功能操作台,還能一機多用,稍微改裝後,小麥、谷子、大豆都可以收割。

唐聚敏感慨地說:“我相信,不久的将來,一定會有更先進的收割機研發出來,我會緊跟時代步伐,一路向前。”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7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區賈宋鎮韓村一處麥田,唐聚敏(左)和妻子豆麗平查看小麥是否達到收割标準。

以車為家:麥客夫妻逐“麥”而行

高速運轉的車輪不停地吞進麥稈,伴随着“嘩嘩嘩”的響聲又攪成碎片狀“吐”了出來。從車頂伸出一條卸糧筒,麥粒源源不斷從機器中“流”出來。而麥田的主人,早開着電三輪車候在田邊,悉數将麥粒接到車上。豆麗平站在地邊,囑咐前後的人注意安全。

這是麥收時節最常見的場景之一。從河南駐馬店開始,一路向北,今年從5月下旬至今,唐聚敏夫妻已收割了近2000畝麥田。

“預計今年麥收季能收3000多畝,一畝麥子收60元。”唐聚敏掰着指頭盤算着,除去油費、損耗等成本,預計今年麥收季的純收入能達到7萬元左右。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8

6月10日,在南和縣闫裡鄉楊莊村的一處麥田裡,高志勇夫婦和一名外地麥客(右一)在地頭吃午飯。

出門在外,夫妻倆經常以車為家,吃住都守在收割機旁。“出門在外不比在家,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忙活一天都顧不上好好吃一頓飯。晚上收割完了實在太累了,田間地頭一躺就睡着了。”唐聚敏說。

近兩年雖然有疫情,但是他們麥客之旅還算順利,各地都設置了農機綠色通道,一路走來沒受到多大影響。當地相關部門還專門為農機手們準備了愛心大禮包,裡面有麥收導視圖、口罩、消毒液、藥品等。“政府考慮很周到,綠豆湯都給送到了地頭,很貼心。”唐聚敏說。

80後最後一次種麥(二十五載逐麥行)9

6月10日,在南和縣闫裡鄉楊莊村的一處麥田裡,高志勇将收割的小麥裝車。

雖然辛苦,唐聚敏對收入還比較滿意。“我靠當‘麥客’起家,20多年來家裡的收入基本都靠我們夫妻當‘麥客’掙得。這幾年,家裡新蓋了二層小樓,買了小轎車。”唐聚敏夫婦有兩個孩子,學習成績都還不錯。唐聚敏說:“我和妻子要努力工作掙錢,供兩個孩子上學,希望他們都能考上好的大學。”

從南至北,逐“麥”而行。星空下,麥田邊,無數個夜裡,夫妻倆都是聞着小麥的清香入睡,這種明天有活兒幹的日子讓他們在夜裡睡得無比踏實。

“明年,我會多承包一些土地,發展規模化糧食種植。等攢夠錢了,還打算在城區買樓房,把父母接過去,我們一家人住在一起。”夫妻倆開心地笑了,如夏日的陽光,燦爛奪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