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将實際體重在平均标準體重的120%以上,或體重指數(BMI)>25視為肥胖;實際體重低于平均标準體重的20%,或BMI<19時,應視為體重過低或消瘦。無論是肥胖還是消瘦,對月經的正常潮汛都有一定影響。
(1)肥胖: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如遺傳因素、腎上腺皮質疾病、卵巢疾病、腦病、糖尿病等。有研究顯示,父母雙方皆為肥胖者,後代肥胖的發生率為73%;父母有一方是肥胖者,則發生率為41%;父母雙方均不肥胖,發生率為9%。最常見的是單純性肥胖,這可能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關。長期攝入食物所産生的熱量超過機體活動所消耗的需要,剩餘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貯存在體内。
肥胖者體内脂肪過多,脂肪間質細胞中的芳香化酶活性高于正常水平,它将體内雄激素轉變為雌激素的量為正常體重者的2~5倍。不僅如此,肥胖者雌激素的主要代謝産物,仍然為具有生物活性的雌三酮。這兩種來源的雌激素不像卵泡分泌的雌激素那樣有周期性波動,因此不能誘發垂體大量釋放黃體生成素(LH)與卵泡刺激素(FSH),形成血内LH/FSH峰,排卵便停止或稀發。月經則可稀發、淋漓或量多。體内高水平的雌激素長期作用,且無孕激素對抗,易引起子宮内膜增生或腺癌。
肥胖婦女血内的有生物活性的遊離雄激素水平可過度增高,造成面部、乳頭旁或下腹中線的汗毛粗多而長。過多的遊離雄激素還可以抑制卵泡發育,引起閉經和不孕。
(2)消瘦:消瘦的形成原因可因食物中營養熱量不足、或胃腸道疾病導緻營養物質吸收不良、慢迷人腫瘤使營養物質消耗過多等。有些女子過分追求苗條體型,過度節食或采用不适當的方法減輕體重,亦會導緻體重過低。著名的美國人口環境學教授Frisch報告,身高1. 65米的少女,體重至少要達到49公斤,體内脂肪量必須達到體重的17%時月經才可能來潮,被稱為臨界體重(體脂);而建立規則的排卵月經時,體内脂肪量必須達到體重的22%~26%。這些脂肪主要分布在乳房、腹部及髋、臀部。
還有許多現象也證明,體重或體内脂肪量适當是維持正常卵巢功能的必要條件。例如19世紀西方國家少女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5.5歲,而現在為12.6歲。這與西方國家經濟發達後營養充足,體重增加提早有關。我國城市少女初潮年齡亦有提早的趨勢。又如,胖的女孩初潮早,消瘦者則遲。有的少女患神經性厭食症,體重下降至一定程度,月經即停閉。這似乎是一種生理性避孕。因為體重過低時不能勝任妊娠及分娩的負擔。
體重過低對身體亦有害,如體力、精力不足,易患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閉經及骨質疏松症等。體重過低時,由脂肪轉換而生成的雌激素量減少,雌激素的主要代謝産物轉變為有抗雌激素活性的兒茶酚雌激素。這些改變作用于腦内,使GnRH脈沖分泌受到抑制,就像逆轉到兒童時期一樣,出現閉經。低雌激素狀态使骨骼内鈣質丢失加速,日積月累便會造成骨質疏松症。
體重過低者應該到醫院查明原因,及時治療。在飲食方面應糾正挑食、偏食及吃零食的習慣,定時定量攝入熱量充足、富有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食物。同時進行适當的體育鍛煉,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使體重增加至正常範圍内。
附注:醫學上通常以身高(厘米)減去105,即得出平均标準體重(公斤)。實際體重與平均标準體重相差正負10%範圍以内,都以視為正常。還有一種方法是以體重指數(BMI)即體重(公斤)/身高(米2)表示,BMI=19~24時視為正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