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樣去除身體的寒氣?【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四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到底怎樣去除身體的寒氣?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四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
(接前文)第四種認知,他認為“陽宜損而陰宜益”,正好跟張景嶽的認知相反,這是《素問集注》裡邊的注解。他認為∶“言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因為陽常有餘,因此需要損這個陽氣,因為陰常不足,因此需要增加、補益陰氣。因此他認為∶“然陽氣生于陰精,知陰精之不足,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這種認知跟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特别類似。(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他認為陽氣生于陰精,就相當于我有了肉體,有了這個身體之後,才有這些所有的生命活動,眼睛才能看,嘴才能說話,都是憑借于肉體,肉體就是“陽化氣,陰成形”,就是指的陰精所化的。陽氣就是我們身體的動能,基礎是什麼?基礎是陰精。一個人衰老的表現是什麼?也是形體的不足,形體出現了衰老。所以要“知陰精之不足,陽氣生于陰精,知陰精之不足,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所以他就特别重視調陰精,這就是金元四大家朱丹溪的這種治病的這種法則,他是從這塊來觀察的。陰陽本身就是二者相輔相成、互根互用的。所以無論重視陽氣也好,重視陰精也好,總而言之得把陰陽調整好。這都是他們的臨床過程中提出來的一些看法。
我們讀《黃帝内經》,有的是醫學理論家,就是專門研究《内經》《難經》《傷寒》,還有各個注家,是以理論研究為主的。還有一些注家你會明顯地看出來這個人注解是偏重于臨床的,直接聯系一些臨床問題,直接聯系人體的生理現象來進行注解或者是臨床用藥的方式來進行注解。所以他這些思路跟一些前賢的思路就不太一樣,我們如果在臨床上用的話也是有很大區别的。
近幾年所熟知的火神派,就認為人體的陽氣不足是導緻所有疾病的一個根源。所以火神派的方法就喜歡用幹姜、桂枝、附子、肉桂、川椒等等這些補陽氣的藥來調整人的身體,當然也是因為現在的人陽氣偏虛的居多。到了夏天吹空調,吹空調傷身體的陽氣,本身夏天應該出汗,應該是陽氣外越,應該是天人相應的。到了夏天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時候應該增長身體的陽氣,結果卻很多人吹了空調傷了身體經絡之陽氣,還有的人身體弱的話,空調的寒氣直接通過一些大的穴位,比如後背的大椎穴,前面的神阙穴,還有腿上膝關節的内膝眼、外膝眼這些穴位,就是通過肩膀的肩髃、肩縫這些穴位直接進入身體的内髒,以至于筋骨、經絡。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女性過了三十五歲之後陽明脈衰了,氣血不足了之後,男性過了五八四十歲之後,身體的陽氣逐漸開始衰弱了,這時候就會逐漸感受到頸椎不舒服,肩周炎出來了,脖子難受,肩膀擡起來酸痛,膝關節疼痛,容易腹痛、腹瀉、腰酸背痛,尤其是腰疼。女性還會出現痛經等等的這些問題就都出來,這都是與傷了陽氣有關系。
剛才隻是講了空調。還有冰箱,我們吃的很多食物都是冰鎮的,尤其是夏天喜歡吃冰淇淋,喜歡喝冰鎮飲料,喜歡喝冰啤酒。之前治了一個患者,喜歡吃着麻辣的食物,然後吃着特别熱,腸胃也特别熱。同時再灌上冰啤酒,時間一久了之後,腸胃的濕熱和陰寒合在一起了,就容易導緻腸胃的一個比較難以治療的病變,一開始是潰瘍,慢慢的轉變為萎縮性胃炎,後來變成一個贲門和胃的癌症,疾病就一步步發展下來的,歸根結底還是不會養生,不知陰陽之道,這就是一類臨床的現象。
治療這一類的疾病我們用火神派的方子非常好使,就是因為陰寒而傷及身體而導緻寒濕痹這些問題都出現的就是用火神派的思路。比如我們用桂枝湯、四逆湯、附子理中湯等等進行治療,根據不同人的情況再進行加減變化,效果都是不錯的。得把寒氣、寒濕排出來。寒氣、寒濕一排出來之後身體就清爽,就不沉重。
沉重是什麼原因?身體重是一個很重要的臨床現象,身體重的原因就是濕,就相當于關節膝蓋裹上一層厚厚的濕抹布,後背再披上一層厚厚的濕布,是不是感覺渾身沉?濕氣就像這樣的感覺一樣,沉着粘附在關節、經絡裡邊去,身體上就會感覺到沉重。(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 用純陽化氣的這些藥給祛除了,用火神派的思路給祛除了之後身體就清爽,就會出現“陽氣者若天與日”,就會出現天空清明、潔淨,然後天高地遠的這樣一種感受。身體的濕氣漸一旦排除了就會出現這天清地甯、天高地遠的感受,就會感覺到天地非常遼闊,身體非常清爽的感覺就會呈現。所以《黃帝内經》有的時候在形容這種感覺的時候是用天地、蒼天的清淨這種詞彙來形容身體的這種感受,所以叫做天人相應,這是一個思路的臨床家。(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四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