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齡期婦女貧血發生率高,應引起高度重視,并應針對影響貧血發生的主要因素進行預防和控制,減少貧血的發生,這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得出的結論。
研究人員對北京市區及郊區農村、工廠、機關、學校15-49歲育齡婦女1529人進行了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内遊離原卟林(FEP)檢測,結果顯示貧血患病率31.2%絕大多數貧血為缺鐵性貧血。研究還表明,不同年齡貧血患病率不同15-19歲組為6.9%,20-29歲組為35.5%,40-49歲組為35.4%。不同職業組貧血患病率差異較大,工人組和農民組高,分别為44.7%和42.0%,幹部和科技人員組貧血患病率較低為20.8%,學生組最低為7.0%。受教育程度不同貧血患病率也不同,文盲和小學組、初高中組及大專以上組分别為45.1%、33.9%及17.0%。該研究結果顯示,婦女貧血患病率比發達國家的相關研究高出很多。
育齡期婦女貧血問題的相關因素,不僅是生理因素,還與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及醫療保健服務等因素有關。不經常鍛煉者,貧血患病率高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
專家建議,要重視育齡婦女貧血的發生,尤其是對已婚已育婦女;對孕産婦給予積極預防貧血措施,注意加強分娩後育齡婦女貧血的防治;對月經不規律者注意預防和及時診治貧血的發生;加強職業婦女勞動保護,尤其是工人和農民,加強營養,注意飲食衛生;注意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