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隻應該有一個“終極關懷”的目标:幫助所有的個體,尤其是下一代,都盡可能多地獲得“性福”。性教育面對的是人,是青春。這些,我們犧牲不起,也沒有權利去犧牲。
2002年以來,在我們學校裡開始了“正規”性教育,對比過去,這是進步;套用現在,它有殘缺;面對未來,則是阻礙。
在當今主流社會的觀點看來,性教育的目标無疑是控制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性”,即盡量減少青少年“越軌”的性行為,也就是把性教育當作“滅火器”來使用。
但是,這種“滅火器”的目标其實隻是一個錯覺。西方曆史告訴我們:無論進行或者不進行性教育,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越軌”性行為發生率都在整個20世紀裡攀升,而且居高不下。也就是說,所謂“性解放之火”,是由于方方面面多種多樣的社會原因造成的,性教育既不能獨自完成“滅火器”的使命,也不會全都發揮“助燃劑”的功效。性教育普及所改變的,隻是增加了避孕套的使用率。
以我個人以為,性教育隻應該有一個“終極關懷”的目标:幫助所有的個體,尤其是下一代,都盡可能多地獲得“性福”。
在這個目标下,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并不是我們想告訴青少年什麼,而是青少年自己希望知道什麼;不是如何講授,而是如何讨論。也就是說,性教育的“受衆”的權利與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任何一個人,哪怕是青少年,都具有與生俱來的、以不損害他人為前提的“性權利”;國家的義務是保證這種權利得以實現,而不是相反。
在這個目标下,任何一種性知識都不存在該不該讨論的問題,隻有一個怎樣才能讨論得最好的問題。同樣,性教育也就不應該局限于“性知識”,更不是某種既存的性道德,而是着重培養人們在性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的而且是自主發展的能力。按照日本一些性教育實踐的提法,就是幫助人們學習如何生活。
今天我們許多人所說的“正規”性教育,其實主要是國家實行的。可是,性教育為什麼必須由國家來進行?或者說,國家究竟為什麼要負責進行這樣一個其實靠社會傳播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1 2 上一頁 下一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