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胃病已經多年了,一直反複發作。一天,到醫院做胃鏡檢查,檢查單出來後,那個年輕的醫生說:“糟糕。”聽後,心裡一沉,我呆在那裡,等待着醫生的下半句。“淺表性胃炎,比較嚴重,要吃藥……”我放下心來,拿藥離開醫院。可想起醫生那句話,心裡有些不相信自己隻是淺表性胃炎。
第二天,我又到了一家中醫醫院。看病的是位老中醫,先把脈,說:“還行。”又問:“哪裡不舒服?”
我說腹部有時候痛,想嘔吐。老中醫“噢”了一聲,又問:“以前做過什麼檢查?”我便把那張胃鏡單子遞上,老中醫看了,說:“沒事,胃炎。這病啊,五成人都有。以後啊,飲食要規律,别抽煙,别喝酒。”說完,就招呼下一位病人。我問:“醫生,我不需要配藥麼?”老中醫說:“我剛才那話就是藥。”診室裡所有的人都笑了。
說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同樣的内容隻要轉換一種表述方式就會産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據說人這一輩子對兩種人說的話最惟命是從,小時候是老師的話,年紀大了,是醫生的話。醫生讓你注意些什麼,吃這個,不能吃那個,肯定比别人說了管用得多。
無疑,醫生的話也是一種藥物。真希望醫生們在開藥時,别忘了開上“好好說話”這劑良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