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1770.8.27-1831.11.14),生于斯圖加特,德國哲學家,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807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精神現象學》,在1808年-1821年,他曆任紐倫堡中學校長、柏林大學校長等,并在此期間完成《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黑格爾的思想标志着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德國國家哲學做出了完整的闡述。
黑格爾,享譽世界的西方哲學大師,在辯證法、邏輯學領域碩果累累。同時,黑格爾還是一個著名的“東方哲學黑”。
對老子哲學觀的認同。
黑格爾稱贊老子是“與哲學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的創始人”。
黑格爾在其哲學體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學思想,也明顯地表現出他受到中國道學思想的巨大影響。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孔子、孟子講得很簡略,一筆帶過;但是對《周易》,——尤其是對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視,并且用專門的章節特别讨論了《老子》中的“道”和“無”。
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立論新奇,論述動人。他研讨每個命題,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反、和的三維形式,采用三段式解讀法。他的哲學總是分三大部分,每部分論述三大命題,每個命題分三個論點,每個論點又分出三個步驟來進獻解明。在解讀和運用老子“三生萬物”的方 法 論中,黑格爾可以說是在西方哲學領域中将它發揮得最淋漓盡緻的人物。
黑格爾在談到了道家思想,他比較欣賞老子的一些話,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可道,非常道”。他認為老子的思想有一定辯證法的意味,但是他主要以引用原文為主,缺乏深入的探讨。
《道德經》中,就使用了歸納、演繹、類比等各種推理方式,高度抽象出了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同時,老子又大量地運用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
在歐洲,很少有哲學家對孔子以及孔子的思想大加贊賞,尤其是黑格爾不僅沒贊揚,而且貶低,他竟然如此說孔子:“從他的原著來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他的著作沒有被翻譯過來的話,孔夫子的名聲會更好些。”
貶低孔子以及《論語》。
認為孔子隻是一個“世俗的智者”。
黑格爾所以不認同孔子,認為孔子的哲學不算哲學,頂多算是一種生活上的規訓,缺乏邏輯和系統。
黑格爾說,孔子長于務實,但卻拙于思辨。孔子雖然在中國備受推崇,也影響過萊布尼茨等一代德國哲人,但終究“隻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稱不上是偉大的哲學家。
而《論語》,這部經典裡确實沒什麼邏輯和思辨性,但它的一言一語,都是孔子及其傑出弟子厚積薄發,在豐富的人生經曆中打磨出來的,是要用心去讀,并在生活中不斷感悟的。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翻譯的問題,黑格爾這樣的外國人讀不出味道來,其實也很正常。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即便是享譽世界的大師,跨界發聲同樣是有風險的。
縱觀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别。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哲學必須是思辨的,這是哲學最基本的特征。實際上,這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擅長使用抽象思維,傳統的西方哲學凡事追求“定義”,也就是抽象思維的方式,力圖通過一種概念性的、分析的方式,從大量的事實中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中國人不習慣用抽象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而擅長使用直觀的形象思維。
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與文字有着很大關系。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為形象思維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所以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而西方的文字是字母形式,是一種純粹的符号,所以西方人更擅長思辨的抽象思維。
這種差異在哲學上表現得十分明顯。西方哲學的理論,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表現在語言中,因而是外顯的,容易把握;而中國哲學的理論則是模糊的、不容易把握,需要分析思考之後,才能抽象出隐藏在表象背後的本質。
黑格爾理解的曆史的精神,文化的精神,這些精神總體的就稱為他所謂的"絕對精神",而絕對精神也是個體精神的總和的體現。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一種能動,是一種認識過程,是一種個體的總和,當認識達到終極,這時候現象即本質。
因此黑格爾的形而上學本體論,超越了康德哲學的本體不可知論。
仰望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他的形而上學本體論是否達到了哲學的最高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