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1:插艾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我國許多地區,端午節都有懸挂艾葉的習俗。用艾葉煮水洗澡、喝艾葉酒、燒艾葉等也是端午習俗的一部分。
中醫解讀:溫經通絡,适合經後女性
艾是中國人最早認識的藥用植物之一,戰國時《孟子》一書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艾葉有溫經通絡、散寒解表的作用,對産後、經後或因身體虛弱的女性有很好的溫補作用。
艾葉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用來進行艾灸。艾灸可起到調補陰陽的作用,達到不溫不洩、不寒不燥的目的。
食療推薦:吃艾餅艾糍、喝艾葉粥
艾葉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的食品,除了傳統的艾餅、艾糍外,還可與元肉、杞子、淮山、茯苓等食材進行配伍,在溫補的同時起到健脾祛濕的效果。
月經結束後的女性,可以試試艾葉紅糖水、艾葉煮雞蛋;如果體内濕熱較重,則可将艾葉搭配一些具清熱作用的藥材,比如紅豆、綠豆、薏米等,一起煲粥、煮飯或調制成飲品。
端午民俗2:洗香茅澡
用香茅、青蒿、龍船花等煮水給小孩洗澡是一些地區的端午傳統。在越南,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時,還會配着香茅制成的醬、香茅煮的湯一起吃。
中醫解讀:醒神通竅、幹爽肌膚
中醫認為,初夏的濕氣容易蒙蔽人的清竅,使人昏昏欲睡、沒有精神,而香茅等芳香化濕類藥物具有醒神通竅的作用,能使人感到神清氣爽。如果在洗澡時放點香茅,不僅香氣四溢,而且洗完後人的皮膚會感覺很幹爽,連出汗都變少了。
除了香茅、艾葉外,青蒿、龍船花、柚子葉同樣可以在端午節用來煮水洗澡。呂雄介紹,青蒿的作用以清熱解毒為主,對肝炎、膽囊炎或血液疾病引起的黃疸有清熱退黃的效果。龍船花則有清熱、利膽、化濕的作用。
食療推薦:吃香茅醬、喝香茅湯
新鮮的上等香茅榨汁後可與海鮮等一起制成味道鮮美的蘸醬,吃粽子時蘸着香茅醬一起吃,别有一番風味。在煲肉湯、骨頭湯時也可放入适量新鮮的香茅,能增加湯的香味,促進人的食欲。此外,香茅烘幹後也可制成粉劑,作為調料使用。
端午民俗3:佩香囊
用菖蒲、佩蘭、藿香等香草制成漂亮的香囊,戴在孩子胸前,不僅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氣,傳說還有避邪驅瘟的作用。
中醫解讀:清熱解毒,可治暑天感冒
菖蒲、佩蘭、藿香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将它們制成香囊隻是一種用法,其實廣東的涼茶大部分也都含有這些藥材,都是非常好的解暑祛濕藥。
提醒:過敏體質應慎用
芳香化濕類藥物并非人人都适用。有過敏體質的人、孕婦、體質虛弱的人或濕熱特别重、舌苔黃厚、大便粘膩的人,都應慎用。
端午民俗4:抹雄黃
在我國江浙一帶,端午節有喝、灑雄黃酒,在小孩臉上塗抹雄黃的風俗。民間認為,雄黃酒能驅五毒,即蜈蚣、蜘蛛、蟾蜍、青蛇、蠍子。
中醫解讀:氣味濃厚可驅毒
雄黃其實是硫磺的一種,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由于氣味濃厚,因此也有一定的驅蟲效果。
提醒:使用劑量必須非常少
普通人不能亂用雄黃,隻有身體特别壯實、火氣特别重的人,或者病情确實需要的人,才可以用來瀉火,達到“以毒攻毒”的目的。在使用雄黃時,劑量也必須用很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