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揭秘 古人是從哪方面進行養生保健
第二章:古人對心理與生理的認識
第三章:古人最鐘情的兩個食療養生方
古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根本無法與現在相比,但那時人們的健康卻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那他們都是從哪些方面進行養生、保健的呢?他們都有什麼養生方法呢?
揭秘 古人是從哪方面進行養生保健
養生之道的目的是為了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方面
古代醫學家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同時,古人在養生方面非常重視精神活動,教導人們要“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
意思是思想上純潔安定,情緒樂觀愉怏,精神振奮飽滿,就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不容易發生疾病。同時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應随着四季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節,指出“春二月應使志生,夏三月應使志毋怒,秋三月應使志安甯,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也認為情緒的過度憂傷或喜樂都會削弱機體抵抗力,引起内髒病變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發生疾患。
因為任何心理變化都會傳到有機體的最小一個細胞,影響着機體的健康。比如,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傳染,甚至還能延長癌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郁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2.飲食方面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過饑過飽、過寒過熱,以及膳飲無時皆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食物的受納運化,導緻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因此,食物的攝取是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源泉。
除保證每日營養,吃一些富有蛋白質的食物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為佳,多吃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物。纖維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某些緻癌物無滋生之地。忌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和加重對消化器官及腎髒的負擔。此外,還應适當限制食鹽、煙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壽的物質基礎。
古人曾再三教導人們飲食要有節制,勿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漿和飲食無節是休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視食物營養價值及烹調技術。《素問》中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外,還闡述了飲食百味調和不當可産生各種病理改變、與臨床症狀。《素問》中有“多食鹹,則脈凝泣(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廿,則骨痛可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強調了飲食五味調和适宜,能使機體的骨骼、筋脈、氣血、腠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長壽,即所消“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長素忌葷食,能延年益壽。
3.起居作息
古人非常珍視起居作息的規律性,并教導人們應很好地去适應四季時令的變化,很好地适應一晝夜内陰剛消長的規律,“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此外,指出“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述說了起居無節、過度的勞累與安逸均足以危害健康。
古人對心理與生理的認識
醫學心理是以心理和生理的統一關系為基礎。祖國醫學的心理思想,對于人的神形關系、心理和生理的關系也是非常重視的。
《黃帝内經》提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這兩段話從兩方面表明了心身關系:一方面,先有身形,後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動的結局;另一方面,心理對生理活動亦有一定的影響,即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就是說,《黃帝内經》的心理和生理中心思想為:形與神俱。這就是說,形與神俱,乃成為人;若形與神離,則形骸獨居而終。
《黃帝内經》中從醫學觀點出發,對于形神兩個方面和其相互關系進一步作了更具體的分析。對于形,它着重地分析了五髒、人腑、奇恒之腑和五官九竅。五髒是心、肝、脾、肺、腎,還包括心包絡、膻中與命門;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是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五官九竅為耳、目.口、鼻、舌、前陰與後陰。
關于神,它覺得包括神、魂、魄、意、志和思、慮、智等内容,而神的組成因素的各自含義為:“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若舊之魄,因此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閑思而遠慕渭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依據《黃帝内經》的論述,形的某些組織與神的某些因素還具有一種相對應的特定關系。比如,五髒、五志、五精對五應:心一喜、神;肝一怒、魂;脾一思、意;肺一悲、魄;腎一恐、志。
然而,心理對生理也不是無所功效的。祖國醫學中指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緻病的主要因素。《黃帝内經》說:“怒則氣上,意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大怒傷肝,暴喜傷心,思慮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等。這些說法明确地表明出了身心之間的辯征關系,而且已被後來大量的研究與臨床實踐證明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所有頑固沉重的憂郁和焦慮,足可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人類的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心髒病、潰瘍病、肺結核、支氣管哮喘、月經不調,還有某些皮膚病、癌症等,它們的發病、病程與治療都與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聯系。
古人最鐘情的兩個食療養生方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下面為您介紹古人最鐘情的兩個食療養生方。
唐代詩人王翰:最愛喝葡萄酒
唐代邊塞詩人王翰喜歡喝葡萄酒,有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為證。葡萄的營養價值很高,其果肉、根、葉均可做藥用,用葡萄釀制的葡萄酒更是具有滋陰補脾、健胃強身、益氣安神的作用,這對于長期駐守苦寒邊塞的王翰來說,的确非常适用。
文壇領袖蘇轼:喜食芡實粥
蘇轼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有《東坡養生集》傳世。
蘇轼最鐘情芡實粥,每日一碗,将其作為自己的食療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
結語:很多有名的古人,他們面對生活中的挫折都是一笑而過,而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這種豁達的态度才使他們的性格更開朗、身體更健康,所以大家不妨學學他們的這種心境哦~(文章原載于《養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2,作者:陳如明、鄭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