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構造闆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闆塊,闆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闆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闆塊、亞歐闆塊、非洲闆塊、美洲闆塊、印度洋闆塊和南極闆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闆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闆塊内部的活動斷裂上。
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 環太平洋地震帶:即太平洋的周邊地區,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北美洲的危地馬拉、墨西哥、美國等國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這個地震帶是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
2. 歐亞地震帶:該帶從歐洲地中海經希臘、土耳其、中國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爾卑斯山,也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個帶全長兩萬多公裡,跨歐、亞、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3.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海底山脈)。
用地震儀測出的地震,每年全球約5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10萬次,造成破壞的1000次,而7級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災害的有十幾次。
通過對大量資料的統計研究,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高潮);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低潮),可見地震活動存在着周期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