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靜不下來,總是頑皮好動;丢三落四,像個冒失鬼;
經常因寶寶在課堂上調皮搗蛋被老師邀約;
嘗試過打、罵、冷落、激将….. 等手法仍然不能湊效;
老師和親朋好友多次善意地提醒你警惕多動症;
你開始惶恐不安,經常一把鼻涕一把淚;
還無頭蒼蠅似的到處咨詢該怎麼辦; ……
相信不少家長有上述的類似經曆。好動的寶寶真的如他人所提醒的患有多動症嗎?多動症真像父母們聞之喪膽那樣令人可怕嗎?
寶寶多動不等于「多動症」
3 – 6 歲的寶寶,一般都會有活潑、好動、注意時間短暫的表現,這往往是該年齡段兒童的共有特點。在發現寶寶「多動」的情況下,哪怕隻是給他們一個「疑似多動症」的标簽,都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更何況,多動症的診斷是很明确的醫療行為,家長和老師應絕對避免給寶寶帶上類似的「帽子」。
醫學上對多動症的診斷有較為嚴格的标準:當症狀出現于 7 歲以前,已持續超過 6 個月,對學習、社交等社會功能造成明顯不良影響,且已經排除其他精神障礙所緻的情況下,方可考慮多動症診斷。
如果寶寶經過專業的兒科醫生或者精神科醫生診斷為多動症,你也不用驚慌失措,擔心哪天天會塌下來,而是應該積極配合醫生的指引,及時對寶寶的問題加以幹預。經過積極幹預,大多數寶寶的多動症問題可以緩解甚至消失。
究竟什麼是「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醫學上又稱之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問題,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與多種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多動症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活動過度、注意缺陷和沖動性。
1、活動過度
與年齡和所處場合明顯不相稱的活動增多,在需要安靜的場所可能表現更明顯。如課堂上無法保持坐姿,離開座位,坐立不安,不斷做小動作,惡作劇打擾他人。
2、注意缺陷
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場合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容易分心,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轉移。如,在與人對話時明顯心不在焉,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常遺忘書本、鉛筆等必需品,無法集中注意力完成某些任務,尤其是需要專注、思考或較安靜的任務。
3、沖動性
情緒不穩定,易激惹,不能忍讓,不能耐心排隊,常随意打擾他人的對話、遊戲和活動,即使在明顯危險的場合下亦魯莽行事。
多動症能治好嗎?
多動症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行為治療和教育三方面。
藥物治療首選中樞興奮劑,如「利他林」或「匹莫林」。需要注意的是,對 6 歲以下的多動症寶寶,不建議藥物治療,應以心理行為治療和教育為主。
心理行為治療和教育,主要是用于培養社交技能、學習技能,糾正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或者改善家庭中的一些不良溝通方式和關系。具體方法,包括社交技能訓練、學校技能訓練、遊戲治療、家庭治療等。
目前認為,多動症的多種治療方式應同時進行,心理學、精神醫學、特殊教育等方面的專業人士應共同協作,這樣比單一治療方式有更明顯和更持久的效果。
部分多動症兒童,在長大後仍然會受到疾病影響。
可能他們活動增多的情況有所緩解,但注意力障礙和學習、社交等方面的社會功能問題可能會持續到成年。所以,對多動症兒童來說,發現問題後盡早治療,可以明顯改善和維持其社會功能水平,促進遠期預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