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面啦,小碗“非著名專業吃貨”「鄭鄭」又準時來跟大家見面啦!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黃油』。
前陣子疫情緊張期間,人人在家裡進行廚藝大賽,我們家也不例外,整天折騰各種甜品,食材原料都不知道補貨補了多少回。
其中購買原料時發現黃油的價格極不統一,同樣的量,有些50 元,有些隻需10 元,這中間的差别會是什麼?
因此特地研究了一番,最後得出了2個結論:
1:這2種的再便宜都不能買!
2:選到健康又好吃的黃油,認準這2個字買就行!
我特地去了一趟超市和找了某寶上的黃油來給大家做對比分析。
價格差别可以說是很大了,中間的營養價值差别當然也很大。
01
植物黃油,披着皮的反式脂肪酸
黃油:号稱“奶制品營養之首”,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是用牛奶加工出來的一種固态油脂。
但這營養價值不是所有黃油都有的,僅限于動物黃油。
動物黃油又是什麼呢?
黃油的大類别主要分2種:動物黃油和植物黃油。
☑動物黃油:一般是由牛奶提煉,制作步驟相對繁瑣,一般是從鮮奶、奶皮子、白油或是鮮奶凝結的油皮中提取而成。
☒植物黃油:不是純正的牛奶提煉,而是将植物油進行部分氫化之後,加入黃油味的人工香料所做成的黃油替代品。也被稱為“人造黃油”( Margarine)。
很多人看到“植物”,認為應該是更健康的,畢竟植物這2個字跟純天然的關系好像是親戚的樣子。
其實不然。
植物黃油是披着皮的“反式脂肪酸”啊!
前面也說到,植物黃油是将植物油進行部分氫化以後,再添加其他人工香料得出來的。
問題出就出在『氫化』這一步驟上。
植物油經過氫化後,避免不了會:産生反式脂肪酸。
而反式脂肪酸的危害,鄭鄭在做冰淇淋食辯那篇中就跟大家大家分享過。
反式脂肪酸:
☒加速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影響心髒健康。
☒兒童攝入過多,還會影響發育。
☒越吃越月半,肥胖的幕後黑手之一。
植物黃油可以說是動物黃油的“人造高仿平替但不建議版本”,所以千萬不能被“植物”2字給騙了。
為了避免有無良商家造假,将人造黃油和動物黃油混淆售賣,誤導消費者,早在1924年,法國還特地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嚴格規定黃油的品名和成分。
02
2個字辨出優劣黃油
看到這種的絕對不買!
有些黃油都會直接在包裝上标明自己是植物黃油還是動物黃油。
當能一眼看到 “植物黃油”時,和有“植物”2 字時,盡量就不要買啦。
但大多數都不會直接标着,我們需要從配料表來判斷它到底是屬于動物黃油還是植物黃油。
動物黃油:首位成分是稀奶油或乳脂。
而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黃油的首位成分是:
☒植物油,後面還有一連串的香精和添加劑。
小心有些商家還會死鴨子嘴硬說自己的不氫化,不含反式脂肪酸,别跟他杠,直接看它的配料表,看到植物油,就果斷潇灑走開。
這裡還想跟大家分享一點,并不是說隻要是動物黃油,就一點反式脂肪酸都沒有。
反式脂肪酸會存在于動物乳脂裡,母乳裡也會有,黃油也避免不了,大家在選擇過程中,盡量選含量更低的。
經常買黃油的朋友可能還會發現,不管哪種黃油,還會有發酵、有鹽和無鹽等之分,這些主要是食用場景和口感的區别:
▎有鹽vs無鹽:
有鹽:可直接塗抹在吐司上面吃;含有約1.5%左右的鹽分,相應的乳脂含量會少一些。
無鹽:更适合烘焙、烹饪。
▎發酵vs普通:
品質上無優劣之分,口感有差别。
發酵黃油:奶腥味少了,保留奶香的同時,多了一股乳酸味,保質期也更長。
普通黃油:奶腥味很重,顔色比發酵黃油要深一點。
慣例的言簡意赅版看這裡~
跟健康最密切的:
➊标有植物黃油、Margarine,人造黃油的堅決不能買。
➋配料中植物油、氫化植物油标在成分表前面的也不要選。
➌黃油隻且最推薦買一種:動物黃油。
寫在最後:
黃油跟其他奶制品還有最根本的一點不同:黃油含鈣量很低,吃黃油不補鈣哦。
而且黃油中的熱量和脂肪很高,每次吃一小塊就夠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