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專家談中老年心理 殘疾人的心理保健

專家談中老年心理 殘疾人的心理保健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5-17 20:16:23

  一、殘疾人的心理保健

  殘疾是指由某種遺傳或意外事故導緻的某種身心缺損或功能喪失,如耳聾、失明、癡呆,以及斷肢、癱瘓等症狀。殘疾對于一個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事,它不僅給人帶來生活、工作中的不便,而且嚴重困擾着他們的心靈。因此給予殘疾人應有的關懷和照顧,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也是社會的責任。

  殘疾病人一般由兩種原因造成,一是遺傳性的,如近親結婚可造成後代癡呆、身體發育不全。有家庭病史的也可能造成後代某一方面的遺傳性殘疾,如兔唇等。

  二是人為造成的,包括孕期服藥不慎造成胎兒殘疾,以及生活中遇到突然不幸所造成的傷殘。

  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的殘疾病人,除了喪失認知能力的嚴重癡呆殘疾人之外,都可能具有以下系列心理表現和反應:

  強烈的自卑

  身殘以後,由于喪失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會認為被人瞧不起和低人一等,因而性格變得孤僻、膽怯,心甘情願為弱者,意志消沉,喪失生活信心。

  抱怨

  首先是抱怨自己的不幸和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如果是遺傳造成的殘疾者則抱怨父母,在家時易發脾氣,一切都要求父母幫助和照顧。如果是事故、工作或其他原因殘疾的,則可能會抱怨對事件的處理不公,不斷找領導、單位申訴,表示不滿,以求獲得更多的精神與物質上的補償。

  強烈挫折感

  尤其是人為事故或原因造成的殘疾人。受挫折特别強烈,有的甚至會改變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和性格。如在十年浩劫“文革”中,許多知識分子被造反派人為緻殘,以緻有的因心靈受到極大創傷而變成精神病人,有的因肢體殘疾而喪失生活信心,甚至自殺。

  求助

  這是殘疾人普遍的一種心理表現。身殘以後,希望獲得人們的同情和幫助。有的雖然因性格原因不願表達,但一旦獲得幫助後,其内心的感激之情無法形容。

  自強自立

  有相當一部分傷殘人身殘志不殘,具有強烈的自強自立精神。他們不願靠别人的幫助和施舍生活,而是以堅強的毅力學會新的求生本領,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為社會創造财富。這通常發生在那些文化層次較高、家庭教育良好的殘疾人身上。這樣的殘疾人不但沒有成為社會的負擔,反而成為了做人的楷模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如吳運铎、張海迪等。

  為了使殘疾人都能愉快、健康地生活,在心理護理和保健方面應該做到:

  第一, 要充分尊重殘疾人的人格,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鼓舞他們建立生活的信心。殘疾人的自卑感比較強,正常人與他們交往時,首先在語言、行為方面要尊重他們,不要傷害其自尊心,不要把他們看成是社會的包袱。要運用典型事例,鼓勵他們建立生活的勇氣,并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努力創造條件。

  第二, 正視殘疾現象,幫助他們建立自強自立、自尊自重的信念。遺傳緻殘和意外的傷殘有時是難以避免的,一旦遭受這些挫折,就應該面對現實,振作起來,不要成為殘疾的奴隸。隻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通過鍛煉,某些喪失的功能仍可通過其他方式得到彌補。如用腳趾夾筆,嘴銜毛筆書法等成功的傷殘者,大有人在。那些在世界“特奧”運動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的殘疾運動員,更是令人敬佩。

  第三, 處變不驚,調整身心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殘疾給人生旅途帶來的負面影響。遇到傷殘之類的重大挫折,首先要處變不驚,做到身殘心不殘,這樣才能盡量地從傷殘痛苦中解脫出來。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傷殘程度,争取運用到其他的最佳方法彌補已缺損的功能,減小因殘疾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盡快學會一技之長,調整好與正常的人際關系。

  第四, 要與殘疾人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個人身體的殘疾并不可怕,怕的是殘疾後失去應用的人際交往空間及其他心理空間。因而殘疾人最需要朋友和關懷。如果讓他們感受到世間的溫暖,世界并沒有抛棄他們,他們就會從中領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就會樹立起生活的信心,珍惜人生。

  二、退休者的心理保健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退休。由于我國人口衆多,離退休人員已成為一個相當大的群體,因此關心和保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一般心理反應

  (1)對工作崗位和同事的依戀心理和失落感。随着退休年齡的到來,一些老同志對單位的依戀感與失落感漸漸強烈。如表現為上班更積極,從不遲到早退,争着打掃辦公室的衛生,等等。有一位老同志在離休的最後一天,早早地來到辦公室,摸着坐了幾十年的辦公椅和桌子,怆然淚下,那種難以割舍的感情溢于言表。最後他向領導提出要求:自己買一把新椅子來換這把自己坐了二十多年的舊椅子。退休同志産生這種情感,主要是出自他們對單位和同事的熱愛,同時與我國現時的人事制度有關。工作人員很難流動,一般在一個安慰一幹就是若幹年甚至一輩子,比較容易産生這種深情。那些到退時反而拼命工作的現象,也是平衡失落的一種表現。

  (2)煩悶、空虛、無所适從和心情壓抑。退休以後,如果未找到合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來充實自己,就會感到煩悶、空虛、無所适從和情緒壓抑。退休以後,由于社會交往的空間相對縮小,他們會感到寂寞。而各種信息來源渠道的減少,則會使他們感到閉塞和生活空虛。

  (3)自我保護,希望進一步得到組織的關心。退休意味着退位和職權的喪失,這樣自然會産生一種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如希望單位一如既往重視自己,喜歡别人繼續用職務來稱呼自己,自也經常主動去打聽單位上的各種事情,以示自己的存在價值等。

  (4)希望獲得尊重。退休同志最怕“人一走,茶就涼”的境遇,希望單位領導和同事如在職時一樣尊重自己。因此有些退休同志經常主動向單位領導提工作建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引起領導重視。

  (二)心理護理與保健

  (1)正視退休這種社會生活現象,提高心理承受力。退休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曆的,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現象。隻有老同志退下來後,青年人才上去,社會才會發展。因此社會生活的這種新陳代謝,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一種反映。正視這種現象的存在,才能提高心理的承受力,減輕因退休而産生的挫折感。

  (2)盡快找到退休生活的定位,及時調整。退休後,由于原有生活規律被打破,許多退休者會因此帶來身心方面的不适,如感到無聊、焦慮、坐立不安等等。為了克服這些現象的産生,退休後要盡快找到自己生活的定位。如進老年大學深造,身體好的參與一些社會工作,定期到老年活動中心鍛煉、或撰寫回憶錄等等。工作上有了目标,精神上就會有所寄托,才能實現心理平衡。

  (3)重視退休人員的作用,為他們創造條件,以發揮餘熱。退休人員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技術,是國家的寶貴财富,隻要身體還行,可以讓他們繼續擔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發揮餘熱。如現在有許多成功的社會力量辦學、辦企業和其他一些公益活動,都是退休老同志唱主角。事實證明,适當的工作是有利于退休後的身心調節的。

  (4)樂觀、豁達,自尊自重。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和運動。退休之後,沒有了工作壓力,因此必須甯靜自養,保持樂觀、豁達,自尊自重。多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老年團體活動,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适度運動,以有利于餘生的健康、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