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送往醫院,最常見的就是查體之後的抽血檢查血常規了,這些輔滿數字、又花花綠綠的檢驗單,卻經常讓我們一頭霧水。一般醫生給寶寶檢查完身體後,會開一張“血常規”的化驗單。通過化驗單上的那些數據怎麼能看出寶寶的身體情況?同樣是感冒又怎麼根據化驗單來判斷是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感冒呢?血常規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什麼時候做血常規化驗比較準?檢驗結果的報告單上又能看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
什麼時候做血常規化驗比較準?
取血檢查白細胞及其細胞分類是确定感染原因的最為準确最為快速的方法。通常急性高熱主要由感染所緻,但在發熱的24小時内進行血液檢查不易判斷感染的性質。有時,孩子剛發熱幾小時就查血,并不易察覺白細胞的增高。白細胞增高是人體對細菌侵犯的一種反應。那麼,既然是“反應”自然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被察覺。這種“察覺”多指白細胞超過10×109/L(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10×109/L)。由于每個人白細胞的正常基線不同,隻有當白細胞超過 10×109/L才能達到共識的“察覺”水平。每個人的白細胞達到此水平的時間不同,所以感染後(一般指發熱後)至少24小時檢查白細胞對确定病毒或細菌感染才有幫助。
首先看這些核心指标: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GB)、血小闆計數(PLT)及C反應蛋白(CRP)。
白細胞(WBC):分辨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
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
一般情況下,通過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簡單判斷:WBC 和N% 的值明顯增多,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WBC 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要不要用抗生素?
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症狀,再結合化驗來決定。家長千萬不要自己給孩子選用或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血紅蛋白(HGB):判斷是否貧血的常用指标
血紅蛋白(HGB)俗稱“血色素”,若血紅蛋白正常,則提示沒有貧血,但是若平均紅細胞容積(MCV)↓、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或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則提示鐵儲備不足,建議适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
若血紅蛋白值偏低,并且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則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屬于缺鐵性貧血;需要口服鐵劑治療,并且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若血紅蛋白值偏低,平均紅細胞容積(MCV)>100,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這個是體内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導緻的。
血小闆計數(PLT):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
血小闆減少
血小闆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如果沒有它,一個小小傷口會流血不止,如果血小闆減少的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輕微的碰撞都能引起皮下出血的淤青。
血小闆增多
寶寶在感冒或生病時都有可能引起血小闆高于正常值,對于輕度的血小闆增多,一般不用處理,病好了,血小闆會自行降至正常。但如果血小闆>600×10^9/L,就是異常增多了,意味着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這種情況就需要針對檢查和治療。
C反應蛋白(CRP)——判斷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标
發燒到醫院,醫生常常開單檢測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CRP)正常參考範圍:≤8mg/L,可在各種急性炎症發作或或外傷後數小時迅速升高,而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往往呈正相關,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症時反應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
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引起CRP輕度升高,但是對于CRP遠遠高于正常值的,則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當然,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判斷還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标。
提示
“↓”或“L”提示結果低于參考值
“↑”或“H”提示結果高于參考值
常見問題
1、白細胞高就代表是細菌感染嗎?
白細胞特别高也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如淋巴細胞顯著增多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2、嗜酸細胞絕對值和百分率明顯增高,是什麼原因?
考慮存在有過敏或寄生蟲感染。
總結
➤ 白細胞總數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提示細菌感染可能性大
➤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
細胞高,C反應蛋白正常: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荨麻疹、濕疹、寄生蟲病等
➤ 嗜堿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态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紅蛋白減少:提示貧血
➤ 血小闆減少:提示可能血小闆減少症
一定要記得哦,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各項檢查數值變化是很快的,所以血常規檢查隻是輔助,即便是多年工作經驗的兒科醫生在解讀化驗單時,都必須結合臨床分析才有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