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産兒的生長發育是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家長們大多知道,五六月是孩子生長發育的最好時間,但很多家長不知道,早産的寶寶常身高落後,也許正趁着這個機會在“追趕生長”呢!下面就看看專家們怎麼說早産兒的生長吧。
有些家長能驚喜地發現規律:早産的寶寶看上去總顯得比同齡小孩先天不足矮小瘦弱,但在一段時間内會“瘋狂”地長,趕上同齡小孩。就像别的孩子在正常走的時候,他因為某些原因走得慢點,再努力用加速度跑來使自己能跟他們齊頭并進。這叫“追趕生長”,是早産寶寶的特殊發育現象,大多數孩子的追趕生長發生于2歲之内。
如果孩子是早産兒,或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營養不良、生病或缺乏激素時,就會逐漸偏離生長發育軌道,出現生長遲緩。而一旦這些阻礙生長的因素被祛除,孩子将以超過相應年齡正常的速度加速生長,以便重新回到原有的生長軌道上。這便是“追趕生長”出現的原理。
追趕生長,有助身心發育
教授說,“追趕生長”對孩子體格和智力發育均非常有益,比如,早産寶寶認知發育延遲、學習能力差,腦癱患病率是正常出生體重的16.2倍。“追趕生長”中腦的快速發育可彌補這些缺陷。還有臨床觀察表明,沒有“追趕生長”的小于胎齡兒成年後導緻終身矮小的概率要比普通孩子高7~8倍。
家長誤區
雖然與正常嬰兒相比,早産兒出生時營養儲備明顯不足,家長萬萬不能盲目“追肥”,試圖讓孩子快點“追趕生長”,以至寶寶出現“追趕性肥胖”。
亂“追肥”,反惹寶寶肥胖
專家說,在寶寶的“追趕生長”中,以科學飲食最為重要,即按照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給予相匹配的飲食,事實上不少家長卻錯誤施愛,反幫倒忙。她在門診中發現,有些家長過于急于求成,盼望孩子胖乎乎,心裡才踏實,看見自己的孩子因早産或生病瘦瘦小小,便違反喂養規律,過度喂養造成過度營養,孩子胖是胖了,但常胖得一發不可收拾,為将來肥胖、糖尿病埋下禍根。
專家解釋道,寶寶在1歲前處于長脂肪細胞數量的時期,1歲後處于脂肪細胞長大的時期,如果寶寶在1歲前就肥胖,脂肪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多,等1歲後脂肪細胞變長,便不可收拾地肥胖了。
過快“追趕”,為成年糖尿病埋禍根
很多研究發現“追趕生長”過快與一些成年期疾病如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症等密切相關。追趕過快,就好比營養缺乏使子宮培育出一個對付終生貧困的嬰兒體,當這個孩子面臨一個富裕社會,還沒有學會如何調整自己身體的代謝來适應營養過剩,導緻身體成分中脂肪組織快速增加,尤其表現為腹部脂肪堆積時,就會出現成年疾病的高度危險。
其實,家長隻要按孩子的月齡選擇飲食方案就可以了,這就是最好的喂養,寶寶自然會奮起直追。家長們可以通過積極參與醫院舉辦的母嬰俱樂部、科學喂養科普講座,或者購買書籍,學習按年齡特征科學地喂養寶寶。
早産兒的生長發育是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家長們大多知道,五六月是孩子生長發育的最好時間,但很多家長不知道,早産的寶寶常身高落後,也許正趁着這個機會在“追趕生長”呢!下面就看看專家們怎麼說早産兒的生長吧。
長不高不在意,指望“将來”
大多數孩子的追趕生長發生于2歲之内,但約三成早産兒、病孩不會出現“追趕生長”,所以,如果孩子2歲後個子仍然顯着矮于同齡人,這就得帶去醫院兒科内分泌專科做檢查,請醫師評估一下,看問題出在哪裡,必要時候要采取生長激素治療,不然可造成終身矮小。
如果經内分泌評估,證實孩子“不追趕”的理由出自自身發育,可以使用生長激素提升孩子“追趕生長”的水平。由于“追趕生長”的時間和幅度受疾病持續時間、程度等影響,如果治療時間過晚,生長落後的狀态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所以,如果家長以為小時候矮小沒關系,以後能慢慢長高,孩子将大有可能終生矮小。
專家建議,家長要加強對早産寶寶的生長監測和合理評估,可以上書店購買“兒童生長曲線圖”,自己在家裡定期繪制孩子的生長曲線,判斷孩子體格增長的情況,這樣有利于及早發現不良影響因素,及時采取有效幹預措施,以免耽誤孩子的生長。
孩子“追趕” 家長巧助力
寶寶既然會“追趕”,家長也要盡量協助,在孩子”追趕生長”的這段時間裡,盡可能給孩子提供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鍛煉,使孩子獲得盡可能充分的”追趕生長”,最大限度地發揮遺傳所賦予的生長潛能。
●科學飲食最重要
掌握科學喂養,按照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給予相匹配的均衡飲食。别急于求成,造成孩子“追趕型肥胖”,為成年期肥胖、糖尿病埋下隐患。
●“刺激”很重要
除了飲食,為小于胎齡兒提供良好的視、聽覺、觸覺等感知覺刺激,改善早産兒養育環境,促進早産兒胃腸功能及大腦發育,也可以很好地促進體格生長和智能發育。例如撫觸、被動操可使寶寶胃腸激素、胰島素、生長激素分泌增加,它們通過直接刺激作用或者與腸營養素、生長因子協同發揮對生長發育的調控作用,給小孩提供好的生活節律相當重要。
●會睡能長高
睡眠好的孩子長高個,晚上是生長激素分泌最多的時候,小孩在10點前入睡最理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