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經常感冒發燒反而不會生大病 這到底有沒有道理

經常感冒發燒反而不會生大病 這到底有沒有道理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7 01:03:05

  發燒是身體常見的抵抗“外來入侵”的手段,感冒發燒并不舒服,但有的人長時間不發燒,也擔心自己是不是身體會出大問題,還有“長期不感冒容易生大病”這種說法。這些人認為,感冒可以引起身體免疫系統的反應,經常感冒就跟經常健身一樣,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抗病能力,自然不容易生大病;相反,不經常感冒,免疫系統就很弱,也就容易生大病。下面和作文庫知識百科一起來看看吧。

  發燒事實上是人體發起的,用來保護我們的機制。我們在受到外來病毒、病菌感染的時候,機體感受到有外來物入侵,就會迅速調動機體的免疫系統殺死外來的病菌、病毒。

  一般數量比較少、危害比較小或者活性比較弱的微生物都會被免疫系統快速消滅,不會讓身體受到什麼傷害。

  而病原體太強大或者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時候,免疫系統沒能及時殺死“外來入侵者”,就會發生感冒。因此機體就需要調動更強大的力量去消滅它。在調動更強大力量的過程中,需要更高的體溫,于是人就開始發燒了。

  但是,感冒造成的發燒,對于我們的免疫系統來說,接受的僅是針對特定感冒病毒的“訓練”,感冒病毒的變化速度非常快,所以即使形成了免疫力,對于下一場感冒都無法預防,更難說與其他病毒、細菌,包括癌細胞對抗。

  所以真正讓人體發燒的是免疫系統排斥的外來入侵者,機體溫度升高隻是身體與病原體作鬥争的征兆,對于正常成年人的身體來說,殺掉外來病原體以後,機體的溫度自然會降下來。

  而經常感冒發燒的人,并不是免疫系統有多強,相反地,正好說明身體免疫系統反應性差,不能在第一時間消滅病菌、病毒,還需要通過發燒來調動免疫,所以是更容易生病的。

  此外,像白血病、寄生蟲感染等許多嚴重的疾病在早期都會産生發燒的現象,所以發燒并不都是什麼好事。

  因此,經常鍛煉、生活習慣良好的人是不會經常發燒感冒的,就算幾年不發燒也是正常的。發燒的原因很多,有些是比較烈性的疾病引起的,不一定是感冒,容易發燒的人一定要及時就醫。

  感冒發燒吃什麼好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類食物中,高脂肪的飲食肯定不行,因為感冒後消化液分泌比較少,吃了也不易消化。最好的蛋白質類食物是雞蛋和牛奶(或酸奶)。雞蛋可以做成煮雞蛋、牛奶蒸蛋羹、醪糟荷包蛋等。

  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當屬感冒發燒時最簡單的食品,可以選擇西瓜、雪梨、蘋果、猕猴桃、橙子等水果吃,嗓子疼實在吃不下可以榨汁喝。如果嗓子紅腫,除了百合枸杞小米粥外,百合雪梨水、鮮甘蔗汁也比較适合。高燒大量出汗後,如果不吃不喝很容易導緻電解質紊亂,最好先吃點西瓜或喝些鮮榨西瓜汁,它們可以幫助退燒、補充體液、消腫利水。

  發燒的飲食原則

  因為感冒發燒首要工作自然是退燒,不管什麼形式的退燒方式,自然出汗了才可以退燒,因此一點你要多補充水分。才能讓感冒盡快恢複。感冒發燒時多喝水,吃點清淡的如稀飯,不要吃油膩,大魚大肉的食品,多睡眠,蓋被子睡出身汗就好了。

  感冒發燒時煮點白粥喝,買一斤新鮮的香菇,肉質薄薄的比較好,隻放水和一點點鹽,煮開後小火炖15分鐘,趁熱喝湯吃香菇,不能吃辣的。人在發燒時能量消耗比較大,抵抗力也較弱,更需要補充一些營養。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發燒,它是患病時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患病發燒時,由于體溫升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胃腸道的消化與吸收功能減退,所以一個人發燒時會發生營養消耗增加與消化功能減弱的矛盾。

  發燒不能吃什麼食物

  雞蛋:雞蛋所含營養的确豐富,但不宜在發燒期間多吃雞蛋,這是因為雞蛋内的蛋白質在體内分解後,會産生一定的額外熱量,使機體熱量增高,加劇發燒症狀,并延長發熱時間,增加患者痛苦。

  喝茶:喝濃茶會使大腦保持興奮的狀态,且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進而使患者體溫升高、煩躁不安。同時,茶葉水會影響藥物的分解、吸收,降低藥物的療效。

  喝冷飲:如果是不潔食物引起的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導緻的發燒,胃腸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飲會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惡化而危及生命。

  蜂蜜:發燒期間應以清熱為主,不宜滋補。蜂蜜是益氣補中的補品,如果多服用蜂蜜,會使患者内熱得不到很好的清理、消除,還容易并發其他病症。

  辛辣:由于體溫升高,體内新陳代謝旺盛,在此情況下亂吃姜、蒜、辣椒之類的溫熱辛辣食品,會以熱助熱,加重病情,不利于退熱與早日康複。

  強迫進食:有些孩子發燒時,家長往往認為發燒消耗營養,不吃東西那就更不行了。于是,他們強迫孩子進食,有的還拼命給孩子吃高營養食物。其實,這種做法适得其反,不僅不能促進食欲,而且還會倒胃口,甚至引起嘔吐、腹瀉等,使病情加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