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破傷風這個名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破傷風是一種高發疾病,主要是由病菌體侵入身體的傷口所産生的毒素以及懸液迅速的傳播,那麼患了破傷風的患者有哪些偏方能夠有效快速的治療呢?本文小編将為大家介紹有關破傷風的偏方。
破傷風的偏方有哪些
破傷風的偏方一
蟾蠍丸
藥物:取出蟾酥6克,幹全蠍15克,天麻15克。
用法:蟾酥化成糊狀。幹蠍和天麻用鍋炒出來,研末,與蟾酥一起調成綠豆般的大小丸狀。每次1-2丸,使用糧食酒送服,不宜長期服用此藥物。
破傷風的偏方二
雞矢白
藥物:雞矢白(白雞屎)3-9克
用法:用燒酒沖服。
破傷風的偏方三
藥物組成:取出炒荊芥12克、桂枝6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桃仁泥10克、紅花6克、槐樹漿2盅(沖服)。每日一次。
注:此方多年來使用的效果頗為顯着,若用于新生兒破傷風症更加有效,可在其昏迷時鼻飼給藥。一般藥後汗出,邪随汗解。
破傷風的偏方之槐樹漿的取法是:取些稍粗的鮮樹條,斷為尺許,以火燒樹條之中間部分使兩端流出白漿,取之備用。
以上介紹的破傷風的偏方隻是輔助治療破傷風,患者也不能一味的依賴偏方治療。
破傷風是破傷風杆菌經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境下生長繁殖,産生毒素而引起陣發性肌痙攣的一種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7~8天,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月、數年。潛伏期短者,預後越差。約90%的患者在受傷後2周内發病,偶見患者在摘除體内存留多年的異物後出現破傷風症狀。
一、破傷風的病因
破傷風是常和創傷相關聯的一種特異性感染。除了可能發生在各種創傷後,還可能發生于不潔條件下分娩的産婦和新生兒。病菌是破傷風梭菌,為專性厭氧,革蘭染色陽性。平時存在于人畜的腸道,随糞便排出體外,以芽胞狀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為常見。此菌對環境有很強的抗力,能耐煮沸。創傷傷口的污染率很高,戰場中污染率可達25%~80%。但破傷風發病率隻占污染者的1%~2%,提示發病必須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環境。創傷時,破傷風梭菌可污染深部組織(如盲管外傷、深部刺傷等)。如果傷口外口較小,傷口内有壞死組織、血塊充塞,或填塞過緊、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個适合該菌生長繁殖的缺氧環境。如果同時存在需氧菌感染,後者将消耗傷口内殘留的氧氣,使本病更易于發生。
二、破傷風的檢查
破傷風患者的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異性發現,當有肺部繼發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增高,痰培養可發現相應的病原菌,傷口分泌物常常分離到需氧性化膿性細菌,亦可經厭氧培養分離出破傷風杆菌,由于破傷風的臨床表現較為特異,尤其症狀典型時診斷不難,故作臨床診斷時不要求常規作厭氧培養和細菌學證據。
三、破傷風的治療
目前對破傷風的認識是防重于治。破傷風是可以預防的,措施包括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主動免疫,正确處理傷口,以及在傷後采用被動免疫預防發病。治療措施主要有:
1.凡能找到傷口,傷口内存留壞死組織、引流不暢者,應在抗毒血清治療後,在良好麻醉、控制痙攣下進行傷口處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有的傷口看上去已愈合,應仔細檢查痂下有無窦道或死腔。
2.抗毒素的應用。目的是中和遊離的毒素。所以隻在早期有效,毒素已與神經組織結合,則難收效。分别由肌肉注射與靜脈滴入。靜脈滴入應稀釋于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滴入。用藥前應作皮内過敏試驗。連續應用或加大劑量并無意義,且易緻過敏反應和血清病。破傷風人體免疫球蛋白在早期應用有效,一般隻用一次。
3.患者入院後,應住隔離病室,避免光、聲等刺激;避免騷擾患者。據情可交替使用鎮靜、解痙藥物,以減少患者的痙攣和痛苦。可供選用的藥物有:10%水化氯醛,保留灌腸量;苯巴比妥鈉肌肉注射;地西泮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一般每日一次。病情較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劑,靜脈緩慢滴入,但低血容量時忌用。痙攣發作頻繁不易控制者,可用硫噴妥鈉緩慢靜注,但要警惕發生喉頭痙攣和呼吸抑制。用于已作氣管切開者比較安全。但新生兒破傷風要慎用鎮靜解痙藥物,可酌情用洛貝林、可拉明等。
4.注意防治并發症。主要并發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張、肺部感染;防止發作時掉下床、骨折、咬傷舌等。對抽搐頻繁、藥物又不易控制的嚴重患者,應盡早進行氣管切開,以便改善通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可進行人工輔助呼吸。還可利用高壓氧艙輔助治療。氣管切開患者應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氣道霧化、濕化、沖洗等。要定時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并預防壓瘡。必要時專人護理,防止意外;嚴格無菌技術,防止交叉感染。已并發肺部感染者,根據菌種選用抗生素。
5.由于患者不斷陣發痙攣,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熱量和水分丢失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營養(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補充和水與電解質平衡的調整。必要時可采用中心靜脈腸外營養。
6.抗生素治療。抗生素可選用青黴素肌肉注射,或大劑量靜脈滴注,可抑制破傷風梭菌。也可給甲硝唑,分次口服或靜脈滴注,持續7~10天。如傷口有混合感染。則相應選用抗菌藥物。
四、破傷風的預防
1.主動免疫
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作為抗原,使人體産生抗體以達到免疫目的。采用類毒素基礎免疫通常需注射三次。首次在皮下注射0.5ml,間隔4~6周再注射0.5ml,第2針後6~12個月再注射0.5ml,此三次注射稱為基礎注射。以後每隔5~7年皮下注射類毒素0.5ml,作為強化注射。免疫力在首次注射後10日内産生,30日後能達到有效保護的抗體濃度。
2.被動免疫
該方法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動免疫注射,而傷口污染、清創不當以及嚴重的開放性損傷病人。破傷風抗毒血清(TAT)是最常用的被動免疫制劑,但有抗原性可到敏。常用劑量是1500U肌注,傷口污染重或受傷超過12小時者,劑量加倍,有效作用維持10日左右。注射前應作過敏試驗。TAT皮内試驗過敏者,可采用脫敏法注射。
五、破傷風的臨床表現
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7~8天,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月、數年。潛伏期短者,預後越差。約90%的患者在受傷後2周内發病,偶見患者在摘除體内存留多年的異物後出現破傷風症狀。
前軀症狀是全身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局部肌肉發緊、扯痛、反射亢進等。典型症狀是在肌緊張性收縮(肌強直、發硬)的基礎上,陣發性強烈痙攣,通常最先受影響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後順序為面部表情肌、頸、背、腹、四肢肌,最後為膈肌。相應出現的征象為:張口困難(牙關緊閉)、蹙眉、口角下縮、咧嘴“苦笑”、頸部強直、頭後仰;當背、腹肌同時收縮,因背部肌群較為有力,軀幹因而扭曲成弓、結合頸、四肢的屈膝、彎肘、半握拳等痙攣姿态,形成“角弓反張”或“側弓反張”;膈肌受影響後,發作時面唇青紫,通氣困難,可出現呼吸暫停。上述發作可因輕微的刺激,如光、聲、接觸、飲水等而誘發。
間隙期長短不一,發作頻繁者,常示病情嚴重。發作時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每次發作時間由數秒至數分鐘不等。強烈的肌痙攣,可使肌斷裂,甚至發生骨折。膀胱括約肌痙攣可引起尿潴留。持續的呼吸肌和膈肌痙攣,可造成呼吸驟停。患者死亡原因多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發症。
病程一般為3~4周,如積極治療、不發生特殊并發症者,發作的程度可逐步減輕,緩解期平均約1周。但肌緊張與反射亢進可繼續一段時間;恢複期還可出現一些精神症狀,如幻覺、言語、行動錯亂等,但多能自行恢複。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所有有關破傷風的先關知識,相信大家以後遇到這種問題就會有自己的解決辦法了,不會在遇到這種問題會出現心情害怕,不高興等情緒,那麼我們就可以輕松的對待破傷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