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健康保健 盤點那些讓你信以為真的養生理念
第二章:發燒敷額頭沒用!6大養生常識易陷誤區
第三章:警惕!食療五大誤區不養生反損健康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奉行這樣或那樣的養生保健方法,很多養生理念是從小父母們就教給我們的,那麼這些方法真的能起到健康保健的作用嗎?正确的養生健康方法又是什麼呢?
健康保健 盤點那些讓你信以為真的養生理念
為了健康,大家都這會了從各種渠道獲取養生的理念。然而,事實上,有些理念根本上就是錯誤的,以下的這些陷阱你應該聽過不少,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它們到底錯在哪兒。
不運動肌肉會轉成脂肪
對于那些一周中将3到4天的時間花在體育鍛煉上的人來說,如果停止鍛煉,這些人的肌肉會變成脂肪!
錯!
養生大師多納-理查德森-尤爾說:“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肌肉是肌肉,脂肪是脂肪。這兩者之間不會相互轉化。”佐治亞州立大學運動科學教授華特-湯普森說,肌肉是一種較為密集的物質,而脂肪則比較密實。當你停止運動時,肌肉會變得有些松弛,但不會轉化成脂肪。
反過來是否成立呢?很遺憾,體育運動也不會使脂肪轉化為肌肉。一個運動俱樂部的成員拉爾-斯茲曼斯克說:“雖然脂肪不會轉化成肌肉,但若想擁有發達的肌肉就必須進行拉力鍛煉,這樣才能去除體内的多餘脂肪。”
每天8大杯水保健康
對于從小就接觸過中藥的國人來說,“趁熱喝”這句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這對麼?
錯對各半!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
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而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每天8大杯水保健康
我們從小就聽長輩說“早睡早起身體好”。這話對麼?
錯對各半!
随着年齡增長,與睡眠有關的褪黑激素分泌時間愈早,所以老人家會傾向早睡、早起,較符合自然生理時鐘。
年輕人(尤其是仍在發育的青少年)隻要按照自己的生理時鐘作息即可;但最好不要超過晚上11點,因為晚上11點到淩晨1點是體内生長激素分泌時間,這時候若不睡覺,正在發育的年輕人會長不高,成年人則容易變老。
裸睡比較健康
自從不穿開裆褲後,你已經多久沒有裸睡了?現如今很多人提倡裸睡,但是裸睡真的好麼?
錯!
專家認為:裸睡隻是舒服罷了,跟健康一點兒關系也沒有。穿衣服睡覺雖然會影響排汗及皮膚散熱,但人體皮屑整天都在剝落,而皮屑是塵螨和黴菌的營養來源,被單和床單上一定會有一些微生物,光溜溜地躺在床上,這些微生物更容易接觸皮膚,裸睡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的危險。
每天8大杯水保健康
錯!
每個人所需要的水都不一樣,喝多了不但無益健康,還會造成腎髒的負擔。人體攝取的水分除了經由排汗或呼吸時排出外,仍需經由腎髒來代謝,如果水喝得太多,腎髒排水量增加,會增加腎髒的負擔,易讓腎髒功能衰竭,反而易影響腎髒的健康;而且,體内的電解質會因為被太多的水稀釋,引發電解質不平衡的危險。
很多人隻注意喝水的量,卻忽略了在日常飲食中也會攝取水分,比如每餐吃的食物、水果、飲料都帶有水分,三餐至少占了500毫升;因此,每天喝的水大概在1600到1950毫升,否則桶飲水過量,腎髒病或心髒病患者甚至需要限水,以免危及生命。
注意飲食和鍛煉等于減肥
錯!
如果你認為隻要做好這兩項就足以保證體重下降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你或許忽略了另一個主要因素:由于減肥而導緻的睡眠問題。芝加哥大學研究睡眠的伊維-凡-科奧特博士說:“體重超标和患肥胖症最多的也是美國人。或許我們應該考慮一下肥胖和睡眠之間存在着這樣一種可能性,睡眠不足會導緻我們胃口失調。”每個人都有其所需的正常睡眠時間,如果睡眠時間少于這個時間哪怕這個差僅為一小時就會導緻其體内荷爾蒙失調。
在對這些睡眠不足者的血液進行分析化驗後發現,他們血液中控制人食欲的瘦素含量減少。當我們的進食量到了一定的程度,瘦素就會“告訴”我們已經吃飽了。與此同時血液中血漿饑餓激素含量增多。血漿饑餓激素的作用是,當我們的身體熱量供應不足時它就會發出饑餓信息,這樣就促使我們開始進食。
塑身内衣,不費力就能擁有好身材
聽聽電視購物欄目上,塑身内衣的導購小姐怎麼說?身體的脂肪是可以移動的……再看看最早流行塑身内衣的日本,第一批擁趸者如今已是六十歲的人了,身材還保持在三十多年前穿衣時的樣子。你說誰能抵擋這樣的誘惑?
錯!
塑身内衣緊繃繃地“綁”在身上,既影響了正常的血液循環和汗液排洩,又會導緻外陰潮濕,細菌繁殖。尤其是少女長期穿緊身衣,不僅會影響發育,還會誘發乳腺增生或囊腫等疾病。所以,養生保健專家提醒:女性的腹部有許多重要髒器,如子宮、卵巢等,長時間穿束身衣會使肌肉緊繃,生理功能受到影響。束腰還可能影響下肢血液循環。如果一天有8個小時“塑身”,處在腹腔缺氧的狀态下,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洗腸、斷食,排毒養顔
很多人明顯堅持洗腸美容,目的是讓自己的身體裡沒有宿便,不蓄積毒素,避免了社交場合的尴尬,皮膚也會變得透明有光澤,比單純外用化妝品效果好。不習慣這種方法的人,可以選擇斷食的方法排毒,即一周裡有一天不吃飯,隻吃水果或者喝蜂蜜水,同樣可以起到排除身體毒素的作用。
錯!
中醫也講排毒,除了正常的大便、小便及出汗三種排毒通路,古代人甚至還有春秋放血排毒的說法,但洗腸容易讓腸管變粗,長時間反複刺激還會使腸管麻痹,最終導緻一些人為因素疾病。斷食排毒法也要因人而異。有的人脾胃虛寒,吃水果等涼的東西胃裡會發生脹氣。如果你是超負荷工作者,到該吃飯的時候不吃,身體會出現乏力、眩暈、低血糖症狀,對健康會有影響。
飯後馬上刷牙
錯!
口腔學專家最新研究認為,飯後立即刷牙有害牙齒健康。在牙冠的表面有一層琺琅質,剛吃過飯,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會使琺琅質變松軟。這個時候刷牙容易造成琺琅質的損害。時間一長,牙齒的琺琅質就逐漸減少,容易使人患上牙齒本質過敏症,吃東西時牙齒就會出現酸、痛的症狀。因此,口腔學專家提醒,進食後最好用清水漱口,待1—2個小時後再刷牙。
發燒敷額頭沒用!6大養生常識易陷誤區
據日本媒體報道,“食品添加劑對身體不好”“如果發燒的話就冷卻額頭”……諸如此類的說法每個人都爛熟于心,幾乎是一種被公認了的健康常識,但其實,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你不妨看看下面内容,你的健康常識踏入誤區了嗎?
誤區1:發燒的話應該冷卻額頭
實際:就算用冰袋冷卻額頭,也并沒有降溫散熱的功效
很多人患上感冒發燒以後,就會用冰涼的毛巾或者其他的東西冷敷額頭,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這是因為想要退燒,就必須讓血液的溫度下降,但是額頭上并沒有相對比較粗的血管,無法有效達到退燒降溫的效果。
誤區2:“飯後用藥”指的就是吃完飯後馬上用藥
實際:“飯後”指的是吃完飯後30分鐘
“飯後用藥”并不是指吃完飯後馬上吃藥,而是指吃完飯後過約半小時再吃藥。這是因為飯後馬上吃藥,藥物會和食物混在一起,以糊狀形态被運到小腸,而藥物要通過胃部吸收才能發揮功用,被同食物混在一起運到小腸後就無法發揮其本身的作用了。
誤區3:食品添加劑有害身體健康
實際:食品添加劑也有天然存在的成分,不能說所有食品添加劑都有害健康
在購買食物的時候,對于食品添加劑的存在比較介意的消費者其實并不少。大多數人都認為食品添加劑是人工制成的物質,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日常攝入進身體的食品添加劑也嚴格遵照限定基準範圍内,不能說所有的添加物都是有害的。
誤區4:為了保持健康應該食用植物油
實際:會減少好膽固醇的攝入,造成身體酸化
通常給予人們健康印象的植物油中所含有的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如果攝入過多,那麼連同壞膽固醇一起,好膽固醇的攝入量也會下降,而多價不飽和脂肪酸易酸化,酸化之後容易使損傷細胞,使細胞衰老,從而導緻生活習慣病。
誤區5:擦傷别貼創可貼,使其幹燥好得快
實際:如今治療擦傷的主流療法是“濕潤傷口再治療”
從前我們擦傷以後,一般的常識都是“讓傷口幹了結痂就會好了”,但最近,這種療法已經過時,不少人都知道這種方法會留下傷疤。用創可貼保持傷口的密閉環境有利于降低感染可能,也有利于減少痛感對神經的刺激。
誤區6:不進行有氧運動20分鐘以上脂肪就不會燃燒
實際:隻要開始運動脂肪馬上就會燃燒
事實上,隻要一開始運動,糖分就會作為能源開始被消耗,在運動持續的過程中,脂肪就成為了主要的能量來源。但事實上,能量的來源并不會清楚地以開始運動20分鐘作為糖分和脂肪的區别線,即使不到20分鐘,脂肪也會燃燒。
警惕!食療五大誤區不養生反損健康
誤區一:營養學是食療學問
由于國民對營養學了解甚少,很多人以為營養學就是食療的學問。我前些日子去深圳做講座,說明主題是“科學飲食”,結果去了才發現,人家嫌這個題目不吸引人,擅自給改成“話說食療”。我說,我根本沒法講食療,而且營養不是食療,更不是偏方治病的學問。
食療雖然是我國傳統飲食療法,隻是形式為飲食,并不拒絕加入各種藥材。從食療的書籍來看,很多都是添加中藥材的,至少也要用藥食兩用的食材。至于雞湯或大米,主要是作為載體來使用的。國内外開的食療餐廳,也都要加入各種中藥材來起作用。不吃任何藥材,完全靠長期日常飲食來改善健康的做法,實際上不屬于食療。
營養學屬于預防醫學,它主要關心的是如何通過平衡的營養成分和保健成分來維持健康,并減少患各種疾病的風險。營養學也關心如何通過飲食和生活調整來控制慢性疾病,比如如何控制血糖、血脂等,如果做得好,長期來說有可能逆轉疾病指标,減少藥物用量甚至停藥。但飲食調整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所謂食療。
誤區二:隻要是食療就安全無毒
很多人熱衷于“食療”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好接受。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藥物,隻要其中的藥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這就是毒理學的基本原則:劑量決定毒性。
食物在正常量的時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夠多,其中的藥效成分達到一定水平,就變成了藥物。比如說,每天喝2兩綠豆煮的湯屬于正常食物;但喝3斤綠豆煮的水,就變成了藥物,因為是正常濃度的15倍。又比如說,煙酸和煙酰胺本來是一種B族維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幾個毫克,但如果作為控制血脂的治療藥物,就是論幾克來吃的,數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幾十倍。這時候它就有明顯的副作用了。即便是水,喝得足夠多都會導緻死亡,更不要說生茄子中還有茄堿這種毒素。所以說,隻要是食療就安全無毒的說法,并不能夠成立。
誤區三:什麼人都可以用同樣的食療方子
很多自封的專家都喜歡冒充中醫,大談傳統養生和食療。其實,真正的中醫都是要辨别體質之後才下藥的,而且藥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細地調勻寒熱,而絕不可能像“大師”們那樣給所有的人都開一類方子。僅就這一點,已經足以判斷他們不是有資質的中醫。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按照每個人的個體情況來安排食譜的。有些人應少吃紅肉,有些人則适宜多吃紅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麥,有些人則不适宜多吃。如果一個營養師給什麼人都推薦同樣的食譜的,那隻能說,他不是個合格的營養師。
誤區四: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醫的說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終身無法治愈。這話顯得很客觀,但聽起來不太爽,遠遠不如一個偏方搞定的說法那麼讓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聽說什麼藥能夠根治糖尿病,永遠有人追捧,趕着去上當受騙,盡管内行一聽就知道是騙子的話。
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來的,也的确可以用飲食的方法令其明顯改善,不過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來的病,毫無例外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長期營養失調的結果,怎麼可能指望用一種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
要想解決問題,當然是要全面改變飲食習慣,平衡營養,增加運動,調整起居,消除病因。隻要能堅持健康生活,這些“吃出來的病”自然會逐步改善。
誤區五:藥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病
食物、保健品和藥物的根本區别,就在于它們的“效力”不一樣。
食物性質平和,其中含藥性成分少,這樣才可以作為食物日常食用。如果一種食品吃幾天就讓人感覺明顯變化,這種東西能成年累月吃嗎?敢随便多吃嗎?事實上,越是“效用”明顯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對待,不能過量,不能吃錯了體質。而米、面、青菜、蘋果等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為它們性質平和,沒有那麼強的“生理調節”作用。所謂飲食養生改善體質,通常都是長期食用才會明顯見效,而很少有三天兩天就有明顯效果的。
結語:我們常常會把一些錯語的養生知識當成聖經般對待,嚴格按照它所說的去做,而往往就是這些錯誤的常識造成了健康的困擾。因此大家一定要改掉這些錯語的養生觀念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