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患者最怕血糖升高,一旦升上去控制不住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一切和糖有關的食物,對糖友們來說,都應該慎之又慎。其中,這白米飯就是糖類食物的一種。
研究表明,頓頓吃白米飯會将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提升兩倍左右,糖尿病患者更是不能随意吃白米飯。
但這裡有一個矛盾的問題:中國古人為啥就沒有得糖尿病的?他們白米飯吃得可是不少啊。
古代的米與現代的米
單從字面上看的确是沒法回答這個問題,而且我們不能簡單地将其緣由歸于古人的身體素質要優于當下。實際上,是米本身出了問題。
儒道有雲: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這在當今的食品加工中可謂是發揮到了極緻。今天由機械加工生産出來的精米白得漂亮,而且去掉了很多“雜質”,看上去似乎更加健康了。
然而,問題就出在了去掉的“雜質”上,這些所謂的雜質其實是一些非常關鍵的粗纖維,包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在加工中就流失掉了。
今天的精米,由于缺少這些粗纖維,在被人體消化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分解,造成血糖的快速上升。
而古人的粗米,有了這些“雜質”的保護,胃消化起來雖然費勁了一些,卻保證了血糖的平衡,而且吸收了更多的營養物質。
應當怎樣吃主食
我們不可能買到古人的米,因此,對當下的主食,我們可以采取其它的一些手段完善它。
雜着吃
所謂雜,就是夾雜的意思。在煮米飯的過程中,不要隻用白米,可以混入一些堅果、黃豆等食材,這樣不僅補充了更多的營養物質,實現了營養的平衡,進入胃中也不會很容易被消化分解,控制了血糖。
粗吃
所謂粗,就是粗糧的意思。白米本不是粗糧,那麼我們就帶一些其他的東西讓它“粗”起來。
常見的粗糧包括荞麥、燕麥、黑米、糙米等,将其與白米混雜,就好像在白米的外圍包裹了一層硬殼,不就等同于古人的那種糙米了嗎?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食品加工工藝有利有弊,我們在看到“精”的好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粗”,對糖友們來說,主食尤其要重視“粗”和“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