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我一直認為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裡許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裡的“落”,是動詞,是“挖”、“刨”的意思。然而……我大錯特錯了。
落花生
因為在蘇北、魯南和皖北等地的方言中,莊稼收獲完,再到田地裡檢查一遍有沒有遺漏的農作物就叫“撈”,意思是搜索、找尋。比如撈紅薯、撈花生、撈土豆等,反正隻要是田地土壤裡長出來的農作物,收完之後都要再“落”一遍。
而且,“落”字是多音字,不隻是讀“lùo”——落下、落後、落地的意思;還念“là”,是遺漏之意;此外,它還讀“lào”,是降落、墜落的意思。另外,“落”還念“lūo”,落落大方。
《落花生》作者許地山
誤會了幾十年後,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落”是名詞,“落花生”就是指花生,感情作者許地山出生于台灣,1歲時就随全家遷回福建龍溪,福建人把花生叫“落花生”,這也許就是閩南地區的一種地方方言罷。
比如花生在蘇北、魯南一帶叫“果子”、“長果”、“蘿生”等。
在查閱了一些文章資料後,突然間幡然醒悟,對花生叫“落花生”更深有體會,覺得這個名字更貼切。
剛從土地裡拔出來的花生
花生為啥叫落花生呢?就是因為它的花落後子房伸入土裡一、二寸,然後才長成莢果,所以叫“落花生”。花落了才生嘛,形象生動。
花生:薔薇目、豆科、落花生屬,當年生草本植物。花生根部有根瘤,莖和分枝有棱,羽狀複葉,黃花,開花後形成隐頭花序,然後彎曲伸入土中,發育成熟為果實。
花生
與辣椒、向日葵、土豆、玉米、西紅柿等農作物、蔬菜一樣,花生并非中國的原産植物,它起源于美洲,明朝中期才傳入中國,然後由沿海傳入内陸又經過了很多年。直到大清乾隆年間,花生仍然是一種很奢侈的食物,富貴、官宦人家才能吃到,尋常人家很難見到,也吃不起。
《落花生》配圖
那麼,許地山寫《落花生》這篇散文,全文才500多個字,叙事平直,波瀾不驚,平淡如水,沒啥新奇的内容,就是描述一家人種、收花生的事。通過父親與孩子們讨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闡述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高貴品質。也隐喻了作者不為名利、隻願有益于社會的理想價值觀。
突然間想說,長在土裡的不僅僅隻有花生,土豆、紅薯、山藥、蓮藕等作物或蔬菜都是土裡生土裡長的,它們的作用、優點都不比花生差,作者為什麼隻寫落花生呢?
作者一家五口人
答案其實就在一個“落”字上!落花生、落花生,花落了才生,花落了才入土結果,它的花明明開在枝條上,果實卻長在土裡。這就是花生的與衆不同之處。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花生從播種到開花,隻需要一個多月,但它的花期卻長達2個多月!它的花單生或簇生在葉子腋窩處,被昆蟲授粉後四、五天子房根部就長出子房柄,子房柄長長後,頂端又硬又尖,形狀如針,所以農民把它叫做“果針”。果針有很強的向地性,幾天後就鑽進土中,然後子房在土中橫生,逐漸膨脹發育成莢果,這就是花生。
許地山
那麼,花生為什麼不直接在枝條上結果,非得要鑽入土中結莢果呢?
原來,花生的子房需要在黑暗的環境中才能發育為果實,也是為了更直接地吸收營養和水分,以供應生長。因此,花生的生長過程很奇特。就像文中作者的父親所說的:“它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挂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出來才知道。”
《落花生》原文
那紅薯不也是這樣嗎?如果說紅薯沒有鮮豔的花朵,那麼山藥總會開花吧?土豆總會開花吧?你不挖出來也不知道它們有沒有結果實啊!
當然,用現在的眼光看,《落花生》一文也有許多不合情理之處:比如母親說要過一個收獲節,還要請父親來嘗嘗我們的落花生,為何要請呢?一家人還用如此客氣嗎?而且,當晚天色不好,可是父親也來了,父親在哪呢?難道一家人不住在一起嗎?品嘗自家人種的花生罷了,何需如此“興師動衆”呢?
文中說,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偉大、體面的人難道不好嗎?都做小人物,社會還怎麼發展?人類還怎麼進步呢?
收獲花生,是很辛苦的一件農活
作者許地山于1941年8月4日病逝,享年47歲。他的筆名就叫“落華生”,難怪他寫《落花生》。說他是著名作家,其實還是因為這篇短短500餘字的《落花生》入選了教科書的緣故。其實,許地山沒有一部長篇,甚至連中篇都沒有,他的作品最多的是短篇小說和散文,影響力并不大。但與朱自清一樣,憑一篇《背影》名滿天下,許地山也是憑《落花生》蜚聲文壇,他其他的作品,大多波瀾不驚,沒多大影響力。至于現在的人們,更是對許地山沒啥印象。
作者許地山
說到散文,魯迅二弟周作人的散文乃是一絕,民國諸多文學大咖的散文都難出其右!連魯迅都佩服萬分。
回到開頭,花生就叫花生,“落花生”這個名字也隻能是地方方言,并不是普遍的叫法。說來甚是慚愧,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花生叫“落花生”,我一直以為落花生是刨花生、挖花生,就是收獲的意思。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