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人和我說,廁所都是男左女右的,信以為真,可去了不同地方的廁所後發現,根本不是這個樣子,且不說每個地方男女廁所分布的随意性,單就這個左右該如何來看,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議——男左女右,到底是指面向廁所的時候,還是背離廁所的時候。
高中的時候,一個同學得了闌尾炎,做了手術,興起了一陣“闌尾熱”,結果再次被“男左女右”的思想侵占,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說,男生闌尾炎長在左邊,女生闌尾炎長在右邊。結果我大學選擇了學醫,課本上赫然寫着闌尾炎的典型症狀為“轉移性右下腹痛”,不分男女,“世界觀轟然倒塌”。
因此在我看來,這區分男左女右的東西,十之八九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畢業後我成了一名心内科醫生,經治了不少心律失常的患者,猛然發現,貌似有種心律失常,竟然是按照男左女右分布的!這次,它會是真的嗎?
作者:何金山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男 左
小張是一名18歲的大一男生,平素體健,沒有基礎心髒病史,因“突發心悸1小時”就診。除了心悸外,無黑曚、意識喪失、胸悶、胸痛等不适,急診查Bp 120/70 mmHg,心電圖如圖1,為寬QRS波心動過速,頻率180次/分左右。考慮患者為年輕男性,無基礎心髒病史,特發性室速的可能性大,當前血流動力學穩定,予維拉帕米10mg靜推,室速終止,心電圖如圖2。
圖1 寬QRS波心動過速的心電圖,頻率為177次/分,黑色箭頭指示存在房室分離
圖2 窦性心律心電圖,可見清楚的P波和窄QRS波群
為什麼考慮患者的心動過速為室速而不是室上速伴有差異性傳導?首先在圖1中,黑色箭頭指示了房室分離的存在,房室分離 寬QRS波心動過速,自然考慮為室速;其次,回顧來看,在恢複窦律後,患者的心電圖既沒有右束支傳導阻滞,也沒有左前分支傳導阻滞,而心動過速發作時,卻為右束支傳導阻滞伴電軸左偏(左前分支傳導阻滞),如為室上性心動過速,需要下傳房室結,又同時碰到左前分支和右束支的不應期,這種巧合的概率,顯然比起源自左後分支的室速概率低得多。綜上,考慮為左室室速而非室上速伴差異性傳導。
室速形态為右束支傳導阻滞伴有電軸左偏,因而考慮為起源自左後分支區域的室速。而所謂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看到室速,我們必然會去想背後的基質,為小張完善了心髒超聲,未發現任何心髒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因而考慮為起源自左後分支區域的左室特發性室速。
女 右
李女士今年36歲,和小張類似,平素身體健康,沒有基礎心髒疾病,最近也碰到了心悸的麻煩,隻是她的心悸沒有小張的劇烈,隻是偶爾的心跳脫落感。完善了心電圖(圖3),提示為室早;做了動态心電圖監測,發現24小時室早可達24999次(圖4),數量還不少,反複查了兩次,和此數目大緻相同;做了心髒的超聲,未發現心髒結構和功能異常。
圖3 李女士的心電圖提示為室早二聯律
圖4 動态心電圖監測提示全天室早可達20000餘次
來看李女士的室早,胸前導聯為類左束支阻滞的圖形,肢體導聯在II、III、aVF導聯為高大直立的R波,說明其起源自右室流出道。心髒超聲未見心髒和結構的異常,支持起源自右室流出道的特發性室早。
“男左女右”差異和四大特點
右室特發性室早/室速和左室特發性室速構成了“男左女右”的分布特點,右室流出道的特發性室早/室速好發于青年女性,而左前或左後分支區域的左室特發性室速好發于年輕男性。除了男女發病差異之外,兩者還有如下的特點:
1.對某種藥物敏感: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對腺苷敏感,也叫作腺苷敏感性室早/室速;左室特發性室速對維拉帕米敏感,也叫作維拉帕米敏感性室速。兩者看起來都是觸發機制,但近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左室特發性室速機制為折返。
2.很少伴有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可能這是特發性室速的共同特點,由于心髒基礎結構和功能較好,雖然發作了快頻率的室速,很少發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
3.射頻消融效果好:發生室速之後,下一步的治療包括ICD植入或者射頻消融,對于器質性心髒病的患者,由于射頻消融後難以保證室速不會再發,因而建議首先植入ICD,如ICD反複放電,再行射頻消融;而對于這兩種特發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效果很好,建議進行射頻消融,而不需要植入ICD進行治療。
4.治療效果和性别有關:雖無大樣本和随機對照試驗作為證據,但根據一定規模的觀察性研究,如偏離“男左女右”的規律——即非女性的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非男性的左室特發性室速,治療難度有一定增加,尚需進一步嚴謹研究證實。
而從第4條特點的描述中我們也發現,男性也可出現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女性也可發生左後分支區域的特發性室速,“男左女右”的規律再次被打破,不過這不正是醫學乃至科學前進的規律嗎?發現規律,而後去驗證,用新規律代替舊規律,螺旋式前進,反複中進步!
參考文獻:
[1]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2] Valk SD, de Groot NM, Szili-Torok T,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ute results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 premature beats. 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 2012; 35: 301–309.
[3] Buxton AE, Waxman HL, Marchlinski FE, et al. 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li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Circulation 1983; 68: 917–927.
[4] Niwano S, Wakisaka Y, Niwano H,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riginating from the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Heart 2009; 95: 1230–1237.
[5] Yamada T, Maddox WR, McElderry HT, et al.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iginating from intramural foci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efficacy of sequential versus simultaneous unipolar catheter ablation.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5; 8: 344-352.
[6] Gill JS, Blaszyk K, Ward DE, et al. Verapamil for the suppression of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f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ike morphology. Am Heart J. 1993; 126: 1126-113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