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不要規範網絡語言?近日,一小學老師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作文寫“栓Q”,相關視頻随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讨論有人認為這件事很嚴肅,有人認為隻要正确引導就好聽聽南京的家長和老師怎麼看(9月23日 《揚子晚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我們要不要規範網絡語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近日,一小學老師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作文寫“栓Q”,相關視頻随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讨論。有人認為這件事很嚴肅,有人認為隻要正确引導就好。聽聽南京的家長和老師怎麼看!(9月23日 《揚子晚報》)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接觸互聯網,他們吸收新事物很快,掌握的網絡語言可能遠超成人,老師和家長常常不明其意,反而顯得有點“掉隊了”,以至于老師感慨互聯網對孩子們影響太大,許多家長也擔心網絡語會不會影響孩子對規範語言的正常理解。對此,相關各方應引導孩子建立正确恰當的“用語觀”,并恰當運用。
不同語言體系有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優缺點。規範用語适用于正式場合和書面環境,如作文競賽、考試強調使用規範用語,這對于幫助孩子建立規範意識有好處。網絡語,隻有諧音一樣,全程“通假字”,看得人一頭霧水,不禁令人感慨語言文化都符号化了嗎?文化會不會“斷代”?網絡語可能不夠美、不規範,但也因其诙諧性、豐富性、形象性,有助于人們理解場景和情緒,不可搞“一刀切”式全面禁用。
網絡語言是在一個特定區域内、特定對象的交流工具,網絡語或規範語,不可将其看成“洪水猛獸”,規範網絡語言重在正确引導。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時代烙印,全民網絡的時代,也要注重大語文啟蒙,正确使用文字,規範語言表達,不讓網絡”黑話“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和對規範語的掌握。家長和老師須以開明心态合理引導孩子不文明、不禮貌的網絡用語,幫助孩子打開眼界,讓他們在多樣化的語言差異中學習領悟,感受語言之美,當孩子對語言有了足夠的感受力後,學會在何種情景、何種時間與場合恰當表達,就成功地實現了語言的教育和規範化引導。
此外,還應讓網絡語和規範語都各得其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字是文化的紐帶,語言和文字随時随地都在随時代變化發展和創新。規範化語言是時代變遷沿用至今的産物,網絡用語也體現了時代發展的特點,兩者在場景性質和用途上有各自的應用範圍,但在本質上兩者都為促進溝通和運用而生。因而,不以對錯論語言,隻要對孩子正确引導,去除粗鄙和不文明,無論網絡語還是規範語,隻要用對時間場合,就都是好語言。(廖予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