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時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麼

古時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08:53:10

古時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麼?春秋初期,戰争很頻繁後來孟子的評價,叫“春秋無義戰”,但當時的當事人,大概不會承認這個說法,他們很可能會聲辯說,自己之所以發動戰争,是反強扶弱,是幫落難公子(國君之子叫公子)主持公道,再“義戰”也沒有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古時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時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麼(失敗者的春秋君子有所争)1

古時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麼

春秋初期,戰争很頻繁。

後來孟子的評價,叫“春秋無義戰”,但當時的當事人,大概不會承認這個說法,他們很可能會聲辯說,自己之所以發動戰争,是反強扶弱,是幫落難公子(國君之子叫公子)主持公道,再“義戰”也沒有了。

上一章裡介紹了許多兄弟争位的事件,這些事件,很少會是單純的内政問題,往往都會鬧成國際沖突。

那時諸夏間的戰争,鄭國是焦點。它在四戰之地,又是剛冒出來的國家,讨嫌。

鄭伯克段于鄢,共叔段的兒子公孫滑逃到了衛國,然後衛國就以幫助公孫滑的名義伐鄭。這次衛國打輸了,所以以後再打鄭國,就都有正當理由了,叫“修先君之怨”,為老祖宗複仇,總是再正義也沒有的。

精明的鄭莊公當然也會積極使用這種手段對付别人。宋穆公感念兄長當年傳位給自己的情誼,沒有傳位給兒子公子馮,而是傳位給兄長之子,鄭莊公立刻就收留了公子馮,從此這件事就成了宋國的一塊心病。之後宋國的十年十一戰,和這件事有莫大關聯。

嘗夠了苦頭的宋國很快也學會了這一手。鄭莊公好女色,兒子很多,其中能力最突出的兩位,一個叫忽,一個叫突,突是宋國貴族之女所生。

莊公去世,忽繼位,宋國便支持突奪取國君之位,成功。

忽逃到衛國,為了幫助忽奪回君位,衛國出兵鄭國,但失敗。

但後來突還是因為鬥不過國内的權臣而被趕走,忽複位成功。這下各國又忙着幫突奪君位了。最有意思的是,這次衛國又赫然在列。估計當時鄭、衛兩個姬姓國家間得有這樣的對話:

鄭國:“兄弟,你到底是幫忽還是幫突?”

衛國:“幫……誰輸了我就幫誰!”

簡單概括就是,國内政治鬥争當中,處于弱勢的一方很自然都要去勾結境外勢力;而利用别國政治鬥争中弱勢的一方,去幹涉别國内政,也是普世價值。所以當時各國都有收集外國的流亡公子的愛好。

以上尚屬于較為理性的戰争起因,但另外還有一些仗,則似乎就為争一口閑氣。

魯隐公二年,莒國攻打向國。原因是,向姜嫁到莒國,在婆家住不慣就又回去了,于是莒國就發兵,要去搶回老婆。——莒國詩人不給力,沒有把這個搶女人的故事寫一部《伊利亞特》,不過《左傳》記了這一筆,倒是被網絡小說用上了,《芈月傳》裡,芈月的母親向氏,是莒姬的媵,這是細節設計用心的地方。

莒國與向國都是小國,但大國間的戰争也未必需要更嚴肅的理由。《史記·吳太伯世家》記錄:

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

這事《楚世家》也寫到了。司馬遷寫不同的世家,是有不同的史料來源的,所以經常彼此矛盾。這件事卻是兩篇《世家》記錄基本相同,正說明可信度相當高。

吳楚兩國邊境上,兩個姑娘采桑葉,大約是看中了同一棵桑樹,于是就如現在的美女看中了同一隻包包,便鬥氣撕打起來。回家後各自哭訴,于是兩家男人開打。吳楚兩國的邊境城市的長官關注到這件事,大概都覺得起因雖小,卻關涉國家體面,不能示弱,于是打了一仗。然後戰況跟國君一彙報,兩大國間的戰争就爆發了。

這已經是春秋末的事,各國發動戰争其實已經謹慎得多。吳楚又都是這個階段的超級大國,還是會這麼打起仗來。則類似的戰争由頭,春秋初或許也有不少。

魯隐公五年,鄭國攻打宋國,“入其郛”,也就是攻破了外郭城。宋國來向魯國求救。魯隐公詢問戰況,宋國使者要面子,說“未及國”,就是還沒有打到内城。魯隐公鄙視這種死要面子的行為,于是決定讓宋國活受罪,回複使者說,貴國國君是邀請寡人“同恤社稷之難”的,既然鄭國人連内城都沒有打到,那寡人就不敢多事了。

魯隐公九年,鄭國再次攻打宋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宋國人因為上次魯隐公沒有出手,所以這次沒有再找魯國求援。但這下魯隐公更火了,别人來打你,你居然不找我,眼睛裡還有沒有我啊!

下一年,“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魯隐公約齊國、鄭國國君會面,商讨事宜很明确:“為師期。”今年是不是又要打宋國了?約個時間一起去啊!

當然,某一次具體的戰争的理由,可能今天看來頗為搞笑。但當時連續不斷的爆發戰争,則應該有更深層的社會原因。

從情理上推想,如此高密度的戰争,應該和當時的人口尤其是精英階層的人口增長,有很大的關系。

大夫的嫡長子要繼承大夫之位,而國君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要做大夫,一代一代往下傳,大夫會越來越多,是大夫也就都應該有封地,可是國家提供不了那麼多封地。

士的嫡長子要繼承士之位,而大夫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要做士,一代一代往下傳,士也會越來越多,士要去政府裡任職以換取一份俸祿,可當時國家職能有限,政府機構簡單,不需要這麼多公務人員,所以這些士就要失業。

雖然,按照當時的生産力水平和人地比例折算,華北地區還沒有到土地瓶頸,但是這些大夫和士,大小都是貴族,對慢慢開發荒地又顯然沒什麼興趣。

國家囤積着這麼多欲求不滿的貴族,當然就要對外擴張。搶奪别國已經開發好的領土,解決大夫的封地和士的食田問題。

但這種卑污的理由,自然是“非禮”的。《春秋》之義,是非禮的就盡量不寫(上面的那些搞笑理由,很多卻是合乎禮的),所以這一層原因,就很少被談及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