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莆田東峤鹽場

莆田東峤鹽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3:48:06

“秀嶼景似畫,東峤鹽如雪”。作為土生土長的秀嶼人,無不熟知這句琅琅上口的民謠。這其中正道出了東峤鹽場在秀嶼這塊版圖上的價值與分量。

位于東峤鎮的莆田鹽場,于我而言,再熟悉不過了。我父親生前所在的單位皆在其附近,小時候,我大多時間随父親去他單位生活,所以,我時常路過鹽場,久而久之,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皆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1

而今重返鹽場,激動之情自然難以言盡!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灣水。盛夏之下,鹽田縱橫交錯,星羅棋布。陽光下的鹽灘倒映出天空,猶如天空之鏡,鮮明耀眼,變幻多彩,視覺十分震撼。亮晶晶的日曬鹽折射出的光芒,與方方正正的曬鹽池、辛勤勞作的鹽工,構成了一幅人間美景,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2

黃妍 攝影

據介紹,固液并存的鹵水湖能将藍天、白雲和對岸的山都倒映在湖中,宛如一面鏡子,加之夕陽下光線的折射,畫面美輪美奂,引得無數攝影愛好者前往。

鹽場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柯國輝參加工作後就一直在莆田鹽場,他對這裡的曆史與景況最了解,最有感情,也最有發言權,他介紹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莆田鹽場是我省最大的鹽場,年産優質海鹽10萬噸。莆田自元代即置場産鹽,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鹽工延續先人智慧、遵循古法,日曬法制作海鹽工藝一直被沿用至今。2019年3月被列為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3

“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就是忘了放鹽的食物”。這是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的旁白。是的,作為日常的調味品,大家對鹽很熟悉,可怎麼制鹽?很多人恐怕并不清楚。

弘治《興化府志》所載,明初居陳應功廟南的姓陳者發明的丘盤曬鹽法,是在元代鹽埕砂鹽法基礎上發明的。清乾隆《仙遊縣志》載:明洪武初編亭戶,天順間(1457~1464年)竈戶曬辦。因此,涵江發明的丘盤曬鹽法經過八九十年才在仙遊普及。《興化府志》是弘治十六年(1503年)刻本,指出“獨莆鹽用曬法”,該志仍詳列各團情況,可見興化府還有煎鹽生産。而《閩書》版籍志《鹽課》也載:弘治十六年時,還有煎曬兩法。由此推知,弘治十六年時,八閩正在推廣丘盤曬鹽法。莆田發明丘盤曬鹽法後,産量躍居全省第二位。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4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5

這是一種鄉愁,這是一種文化,這是一種精神。制鹽文化事關當地人們的區域自豪感與内生精神動力,隻能留住,傳承;不可丢失,摒棄。基于這個理念,莆田鹽場利用2000多平方米的石頭厝舊倉庫打造了莆鹽文化園,以制鹽為主題,分為七個展廳,分别為憶苦思甜展示區、鹽文化攝影展區、科普模拟展區、鹽文化展示區、紅色教育展示區、鹽産品檢測區等,将鹽産業文化和工業旅遊有機結合,讓更多人了解鹽文化。

莆田鹽場黨委書記、場長曾鐵雄介紹說,莆田鹽的制作工藝至今仍采用古老的“鹽田法”,即海水曬鹽,這也是一項延續至今已有數百年的傳統工藝。為了展現幾代莆鹽人對傳承了740多年的古法制鹽工藝的堅持,莆鹽文化園向所有員工征集了1000多件老物件,向人們展示了制鹽的曆史演變、生産工具的發展過程。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6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莆田海鹽傳統曬制技藝,濃縮着數千年來中國海鹽制作傳統工藝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傳統制鹽手工業發展的曆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

鹽田風光遊覽、耙鹽挑鹽體驗,濃郁的鹽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事實已經證明,莆鹽文化園填補了市裡鹽文化旅遊的空白,獨具特色的莆鹽文化園,向前來旅遊觀光者展示了鹽場的發展過程,以及職工日常生活、文體文藝、生産工具。從而進一步提升莆田海鹽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莆田海鹽。

莆田東峤鹽場(莆田鹽)8

遊覽于莆鹽文化園外,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刻着北宋文學家柳永創作《煮海歌》引起了我的注意。據說柳永目睹了海邊鹽民的悲慘生活,寫下此詩。一句“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貧?”至今引人深思。然而,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讓人欣喜的是,如今,莆田鹽場是一個産鹽曆史久遠的“老字号”南方海鹽生産企業、福建省第一大國有鹽場、最大的綠色食鹽生産基地。鹽民收入節節拔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藍天悠悠,白雲飄飄,夕陽之下,我漫步在鹽田邊,吹着海風,哼着小曲,多種情感交織心上。當我看到一撥撥鹽民仍在勤快地勞作着,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本文的主題也躍然紙上:“鹽”出東峤。

來源:富美秀嶼

編輯:黃斌

文:謝慶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