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娘的果實比較特别,外面包着一層“燈籠紙”。
■付雷
我在長春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在街頭買過一種叫做菇娘的小果子,香甜可口。離開長春以後,除了在北京見過一次外,就極少見過了。2016年的暑假,我又一次來到東北,在長春和哈爾濱的街頭又見到了這種果子,好像故友重逢,忍不住又買了些吃。
菇娘的中文學名叫做毛酸漿,屬于茄科酸漿屬,是一種草本植物。酸漿屬的植物長得都比較像,植株在半米上下,其果實都像菇娘一樣,個頭很小,看上去像小燈籠,也正因為如此,酸漿中就有叫做挂金燈或燈籠果的。
菇娘的果實比較特别,外面包着一層“燈籠紙”,其實是花萼。到了夏秋時節,果實成熟,花萼有紅的、有黃的,相應的,裡面的小漿果也有紅的、有黃的,分别叫做紅菇娘和黃菇娘。二者皆可食用,不過紅菇娘有些苦,黃菇娘有些甜,因此在街面上見到的大部分都是黃菇娘。
雖然我隻在北方見到有賣菇娘的,但其實酸漿屬的植物在我國多地都有分布,隻不過大部分都是野生的,沒有專業化栽培。中國古代的本草學著作中多有關于酸漿屬植物的記載,并認為酸漿的果實可以入藥。而東北地區比較常見的這種黃菇娘,其實原産地在美洲,是傳入中國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因此也被叫做洋菇娘。
從國外引進的植物,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入侵植物,生長迅速,甚至成災。在一些介紹入侵物種的書籍中,菇娘也被列入其中,作為農田雜草。不過這些書也同時指出,菇娘可以全草入藥、果實可食。隻是不知道田間雜生的菇娘是偏苦的紅菇娘,還是偏甜的黃菇娘,即便是甜的,既然影響到了農業生産,也是要清除的。
由此看來,植物的價值,要看它生長的場所和用途了——長得不是地方,就可能成為災害;長得地方合适,就可能是很好的觀賞植物、藥用植物,甚至是美食了。
《中國科學報》 (2017-03-24 第4版 自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