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南老瓊戲

海南老瓊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1:18:27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1

臨高人偶戲起源于南宋,發展至今已有800餘年,劇目逾1000部,是惟海南獨有的劇種,于2006年被正式确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其表演特點為不設幕帳、人偶同演,唱腔為臨高方言土歌,主要流行于海南島西北部的臨高縣及海口、澄邁、儋州等市縣中操臨高話的鄉鎮。今年67歲的許育文作為戲團團長如今仍舊活躍在舞台上,他所在的新風人偶戲團成立于1981年,是臨高縣目前仍在運營的7個戲班子之一。新華網 周淑儀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2

拉幕布、上道具、安照燈、開音響,開演前戲團的人會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點地在村子裡把舞台搭起來。當天色漸晚,村民們則會循着音樂,拎着椅子,拿着家用手電筒慢慢聚集在台下,相互讨論着今天唱的是哪一出戲。新華網 師辭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3

許育文個人收集的人偶共有20個,每場戲臨上場前他都會一個個地給人偶整理頭飾、胡子、服裝。如今已是一團團長的他,實際上将近30歲才開始學習人偶戲。初出茅廬的許育文不會唱、不會演,拜師後整天就站在老師傅身後不說話,“我不是懈怠,而是時時刻刻都在聽别人怎麼講,琢磨角色怎麼演。”他仗着良好的記憶力,常把一部戲從第一場到最後一場的台詞都記在心裡,回家後慢慢梳理主要事件和人物角色,這樣日日夜夜地積累,才終有一日得以站上舞台。新華網 師辭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4

有人覺得人偶表情單一不讨喜,許育文卻覺得這些半人高的人偶很親切,因為他們相互陪伴的時光已近四十年。“黃金不如烏金貴啊。”許育文操着一口臨城口音說,烏金就是知識,就是手藝本事,學到了才是自己的,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時候,哪怕手頭拮據他也會買各種曆史小說及曆史傳說故事來看,把這些内容融彙于心,才能唱出自己的“戲”。新華網 周淑儀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5

和一般的人偶戲不同,在臨高人偶戲中,人偶同角,觀衆既能看到人偶又能看到演員,而人偶表情的不足則由演員的喜怒哀樂來補充。隻有一副呆闆面孔的人偶,通過藏在“偶”後的演員來操縱,就能說能動,可以忠君愛國、懲惡揚善,可以讀書成才、鎮守疆土。這種活靈活現的藝術表現力,使人偶突破了自身的限制,被賦予了“生命”。新華網 師辭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6

人偶角色中最高層級的皇上(中)、将軍(左)、狀元(右)。臨高人偶戲的劇目有20多個類别,有風調雨順的祈求戲、忠君愛國的帝王戲、懲惡揚善的鬥奸臣戲、國泰民安的驅鬼娛神戲、福祿壽全的大團圓戲、讀書成才的花園戲、節孝思想的母訓戲等。新華網 周淑儀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7

在一群年過半百的戲團演員中,一個4歲的小男孩格外顯眼,這是團裡一位老演員的小孫子,時常跟着戲團下鄉,年紀雖小,但已是觀衆席的一名固定看官。在耳濡目染下,小男孩甚至可以偶爾客串鑼手,按着正确的節拍和其他老樂師一同為演出伴奏。新華網 周淑儀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8

一支唢呐、一把二胡、一副鑼鼓,再搭上演員和人偶,就是一出戲。當夜幕到來,臨時搭起的簡陋舞台常常成為許多小村子裡最亮的地方。哪怕條件有限,也不像主演一樣站在舞台中央,戲團裡的樂師們照樣沉浸在“啊啰哈闆”的唱腔中,踩着節拍,打着鼓點,為唱詞伴奏。臨高人偶戲有“啊啰哈闆”“郎歎闆”“七字闆”“争辯腔”“陳述腔”等多個闆腔,如今主要以“啊啰哈闆”為主。新華網 周淑儀 攝

海南老瓊戲(八百餘年的傳承)9

樂師的鑼鼓、二胡和唢呐同人偶一樣,都是人偶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使用和演出中,鼓面、樂弦、管壁都無可避免地帶上了時間的痕迹。新華網 周淑儀 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