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1 14:26:58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1

作者:阿Pan

人生充滿路口,你的選擇是否理性?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我們自以為理性的選擇是相當不理性的。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2

一道題目考考你。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3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4

一名叫琳達的女生——她“31歲、單身、坦率活潑,學生時代着迷于不平等和社會公正這類的議題”,那麼以下的兩個描述,哪一個更有可能?

A. 琳達是一個銀行出納。

B. 琳達是一個熱衷于女權主義運動的銀行出納。

或許你第一時間給出的答案和85%的美國大學精英的選擇一樣,選B。

可是再回過頭想想,是不是A的可能性大于B呢?

其實,我們生活中自以為理性的選擇中藏着諸多“非理性”。

作者美國心理學家卡尼曼就是從“人類的非理性”這一議題入手,但這些研究逐步觸及到經濟學最為核心的一些概念。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5

因而這位“從未修過一門經濟學課程的心理學家”,開創了經濟學領域的新的研究方向,被認為“超越了心理學學科本身的藩籬,将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别是與在不确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有關的研究”,從而跨界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直到9年以後,2011年,卡尼曼才首次将自己多年的研究與思考彙集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

這本被卡尼曼稱之為“智識回憶錄”的書一經出版便好評無數,《金融時報》評論道:“關于人類理性和非理性的書浩如煙海,但傑作卻隻有一部——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

今天,請跟随我去看看這本重塑了我們對錯誤、風險、決策等事物看法的“智識回憶錄”吧。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6

思考,有快慢

開篇名義,《思考,快與慢》開篇便将人類的認知系統劃分為兩部分:系統1與系統2。

➤ 系統1 ☞反應快速,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能夠迅速做出思考和決定。

➤ 系統2 ☞ 相對懶惰,工作起來需要集中注意力,雖然慢,但理性、精确。

例如辨别兩條線段長短,利用系統1隻需要1秒鐘即可,但是估算平均長度卻需要系統2出馬。

總之,系統1可以理解為快速思考模式,系統2可理解為稍慢一些的相對複雜的思考模式,這就是我們思考快與慢。

➤ 但系統1雖然快速,卻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 系統2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非常懶散”,且經常受到系統1的影響——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舉個栗子:

如果5台機器生産5個部件用時5分鐘,那麼100台機器生産100個部件用時多少?

→(利用系統1)第一反應是100分鐘 (×)

→(利用系統2)仔細思考後,5分鐘 (√)

這個栗子告訴我們,系統1雖然不十分準确,但是時刻待命,總能快速完成任務,質量卻不敢恭維。系統2常常偷懶,很難調動,隻有慢下來用認真去思考,最終才能找到答案。這就是我們思考的快與慢。

然而,主導思考和決策的往往是“非理性”的系統1而非相對理性的系統2,這種直覺式的決策對我們的選擇影響頗深,常常存在錯誤或偏頗,導緻我們過于自信或決策失誤等認知偏差,《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指出了我們認知系統中的諸多錯誤。一起去看看吧。

我們腦海裡的認知偏差

01

一套餐具有五個盤子,都完好無損,另一套有六個,有一個是壞的,前者标價120元後者标價100元。你會選擇哪個?

經過實驗,多數人會選擇120元購那買5個盤子,而不是多出一個壞了盤子但價格更低的6個盤子。為什麼?

因為人們對于損失的厭惡遠大于獲得感。

為了得到這個結論,卡尼曼做了大量的實驗,得出了“前景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人們規避損失/損壞/風險的願望強于獲得收益的願望。

簡單來說,對多數人而言,損失100塊的痛苦遠遠大于獲得100元得到的快樂。

當然,這種直覺性思維,從演化角度看,或許由于風險厭惡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來,這就是依賴直覺的系統1。

但“前景理論”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就像例子中的選擇一樣,基于直覺的系統1并非理性,這種風險厭惡的直覺這也導緻了我們部分認知的偏差,我們常常為了避免“損失”做出“非理性決策”,被風險規避的本能這個系統1牽着鼻子走,這就是“前景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

02

如果連續抛了9次硬币都是正面,第10次抛到反面的的概率是否會更大一些呢?

你的答案很可能是更大一些,但實際上并不是。

就像一名賭徒,如果已經輸了9次,可能你會認為運氣不可能一直這麼背,第10次一定能翻盤,但是答案并非如此,這就是随機性誤解(賭徒謬論)。

或許,依賴直覺的系統1告訴你下一把翻盤的概率會大一些,但是理性的系統2思考一下,就會知道,這二者出現的幾率是一樣的,“風水輪流轉”這句話很多時候的确反映了現實,但如果将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方法随意地應用到前後互相獨立的随機事件上,便犯了随機性誤解的錯誤。

03

超市以9折促銷罐頭,有一半時間擺了“每人限購12罐”的牌子,這期間買了湯罐頭的人平均購買7罐;另一半時間沒有這個牌子,平均每人僅購買了3罐。

為什麼限購反而會讓更多人購買呢?

這就是錨定效應——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這一點在無論是商業領域還是生活中運用頗多:

商場賣貨陳列時,通常會在同類商品旁邊擺上一個價格特别高貌似性價比不高的産品,其作用不就是充當錨嗎?

長相不是很出衆的女生相親,一般願意帶上一個相貌不如自己的女性朋友,這個朋友就是錨。

大家不要掉入系統1的直覺引導,一定要調動系統2理性思考哦。

04

“手術後3個月内病人的存活率是80%”和“手術後3個月内會有20%的病人死亡”,你會選擇哪一個?

通常,我們會選擇前者,這就是“框架效應”。

  • 框架效應——人們對一個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導緻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也就是說,雖然兩個表述的意思完全一緻,哪怕受衆都是醫生,選擇前者的人數會大大增多,盡管兩者是一個含義,這種表述的“參考點”會影響人們作出判斷的系統1,因而引導人們可能作出“非理性”的決定,這就是框架效應。

書中還有我們認知海洋中許許多多的非理性偏差,小編略摘一二:

回歸現象

一個總體中在某一時期具有某一極端特征的個體在未來的某一時期将減弱它的極端性趨勢。

舉個栗子:比如你平時成績總是圍繞某個平均值波動的,那麼一次特别突出的成績後成績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績後成績多半上升。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簡單來說就是“愛屋及烏”,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商家當然深谙此道,明星帶來的商業價值遠大于普通人。

小數原則

很多時候,我們在通過某項測驗來驗證某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選取了過少的樣本”,但是樣本越小,出現極端事件的可能性越大。與之對應的就是大數原則,統計結果隻有在樣本量足夠大時,才會符合目标期望值。

寫在最後

說實話,這本書對于法科生來說并不好讀,大量的心理學實驗以及美式倒裝句式的翻譯相當勸退讀者。

但讀完全文,或許你會對于我們人類自身有一個更理性的認知,也許你會和我一樣感慨——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

但正如馬伯庸在《當你怕鬼時到底在怕什麼》的文章中所提到的: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7

“你問的問題越多,就會發現你和現實的連接越緊密,你的恐懼就會越少。思考并不意味着要找到正确答案,隻是讓你進入理性思考的節奏。當理性開始發揮作用以後,很多可怕意象就會被大量的現實細節消解,變得不足為懼。”

卡尼曼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從另一個視角帶我們進入了這個“理性的節奏”,向我們揭示了經濟學的大廈并非牢固,所謂的經濟學中的主角——那些逐利的“理性人”存在諸多的“非理性”認知偏差。

當然,這樣的非理性并非沒有規律可循,于是,卡尼曼以大量的實驗和數據,帶我們探索“前景理論”“框架效應”“沉錨效應”等等,一一揭示了人類非理性的規律,告訴我們,非理性并不是毫無規律,而是根植于我們認知系統的一套決策方法。

你可以去發現它,認識它,最終克服它。如何破解?——書名就揭示了答案,所謂思考有快慢,實則提醒我們:請你慢下來,讓你懶惰的系統2跑起來吧!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7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9

點分享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10

其實我一直是個理性的人(我們這些自以為理性的人呐)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