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你見過數字化無人智能種苗工廠嗎?在種子處理環節,可以智能催芽;播種環節,能降低種苗重播率;運輸環節,能直接實現苗床運輸、智能溫控……這是種業發展數字化轉型帶來的驚喜。
3月21日,“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矽谷論壇”數字種業分論壇座無虛席,衆多來自農業産業鍊上下遊的精英,渴望從這場論壇上找到農業創新發展的新契機。
大會開幕式現場。圖片來源: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攝
直播間應列入鄉村建設行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内容
“農業數字化轉型必将成為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說,我國數字化農業發展空間很大,背後有三個“最”支撐:農業數據資源最為豐富,農民對數字技術的需求最為迫切,農村發展數字經濟潛力最為巨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監測評估,2019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總體發展水平已達36%,主要表現為農産品電商高速發展;智慧農業應運而生;數字治理和信息服務加快推進。
“電商已經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超常規武器’,這個武器取得了超出預期的好成效。”王小兵說。
王小兵介紹,當前,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農村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蓬勃發展,目前全國1010萬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群中,就有55%運用了“互聯網 ”等新模式。
“直播間應當列入鄉村建設行動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内容。”王小兵建議,“十四五”是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發展的重要機遇期。針對當前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首先要抓基礎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加快編制數字農業農村建設規劃,加快建設部省兩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推出一批農業數字創新中心、全産業鍊數據和數字農業應用推廣基地等重大工程項目。
另外,還應抓緊推進數據資源、應用場景、智能裝備和機構隊伍建設。
“基于5G、北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無人、高效、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王小兵對數字鄉村未來的暢想得到了會場的熱烈回應。
國外“細胞工廠”實現青蒿素自由?
“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将引領種業産業進入智慧種業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在作題為“信息技術在農作物育種中的應用”報告時開篇點題。
信息技術能為種業做些什麼?趙春江把答案概括為“育、繁、推、管、服”。“育”包括種質資源庫建設、育種管理與數據分析系統、播種收等自動化機械等。“繁”即制種基地數字化管理技術、種子分選機及其控制系統、以及水肥、植保、栽培管理等。“推”包括種子分銷電商與精準推廣、種子标識與追溯系統等。“管”是品種審定管理系統、植物新品種保護管理系統、種子基地監管系統等。“服”包括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技服務綜合解決方案、種業安全檢測預警等。
“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我國種業需要把握機遇、思考布局、積極實踐。”趙春江院士通過一個例子表達我國布局數字農業的緊迫性。
“我國本土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為人類做了巨大貢獻。但是,美國企業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進行分析,建造高效的‘細胞工廠’提取高純度青蒿素,5000平方米‘細胞工廠’的産量,就可以産出相當于種植100萬畝青蒿的提取量。”
趙春江還談到當前全球科研的熱點“表型組學”。
過去,傳統表型數據獲取方式以人工為主,費時費力,效率低、主觀性強。分子育種快速發展帶來挑戰,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和平台裝備,系統、高效地獲取作物表型信息,從大規模基因型群體中篩選出表現優良的表型性狀。
如何通過無人機、遙感拍攝、核磁共振等技術更快、更精準地掌握植物的表型,從而選育出産量更高、營養成分更好、更符合要求的種質資源?
“作物表型組學及其技術裝備成為作物育種的加速器。”趙春江分析,未來全球作物表型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圍繞便捷化的大田表型技術、海量表型數據管理和标注、非生物脅迫作物表型技術、根系等深度研究系統技術研發。
當前我國表型技術和表型設施建設主要依賴進口。他呼籲,應早日實現自主研發表型技術裝備,解決國際種業的“卡脖子”技術,奠定民族種業領先優勢。
育種軟件是育種團隊的标配工具,數據是資源鑒定、親本組配、材料篩選、品種晉級、研發團隊績效考核、技術路線調整等核心決策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
通過對比國内外的育種軟件差距,趙春江分析,商業化育種軟件要實現成功應用,應涵蓋種業企業内生動力、技術管理團隊、軟件供應商能力和咨詢産品服務等模塊。
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