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寒食與清明有什麼不同

寒食與清明有什麼不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4 17:03:50

清明有雙重意義,是節氣,是節日

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标志。清明,具有雙重意義,是節氣,是節日。《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清明來到,随着清芬怡人的白桐花開,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二候田鼠化為鴽,是時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至陰的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至陽的鹌鹑類的小鳥,開始出來活動了。三候虹始見,虹,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清明春光明媚,草長莺飛之景象,順應了大自然的律動。

“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氣,由于寒食諸風俗事象的融入,清明遂由天文節氣,演化為一個習俗衆多,且富有情趣的人文節日。

清明源于寒食節。在古裝劇中,清明時節,入夜之時,定有一更夫敲鑼疾呼:“天幹物燥,小心火燭”。因為全天第十五亮星,因屬東方蒼龍七宿的心宿,也叫心宿二,在二月二“龍擡頭”後,“霸占”了邈邈星空,這是兩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在中國古代,大火星的出現,讓人們産生恐懼。據《周禮》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國中。”按《周禮·月令》,主管春季的是木德之帝大皞,木行之神句芒,這一帝一神皆屬木,皆懼火,是時,又有大火星“助陣”,按古人陰陽五行生克關系,春天最易起火,所以《周禮》中有遍街搖木铎而禁火的風俗。

是時,又是易火時節,《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蘇轼《徐使君分新火》詩:“臨臯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賜百官,稱為“新火”。《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劉寶楠正義引徐颋《改火解》:“改火之典,昉于上古,行于三代,迄于漢,廢于魏晉以後,複于隋而仍廢……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須改火。亦用以比喻時節改易。

後來有介之推的傳說,賦予寒食節以厚重的曆史文化内涵。春秋時,晉獻公之子重耳為躲避後母陷害,曾由大臣介之推陪同,颠沛流離19年。重耳繼位後,原想報恩于介之推,不料将介之推及其老母,燒死在山西介休縣綿山的一株柳樹下。第二年,那株被燒掉的老柳,複又碧玉妝成,秀嫩千條,柳絲袅袅,竭而重蔭。“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緬懷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隐不違親的孝道品德,重耳賜之“清明柳”,還用面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下令禁熟食三日,留下一個寒食節,又稱禁煙節、冷節。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沿襲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從釋懷寄情、哀而不傷的掃墓,到“遊子尋春半出城”的踏青,無不體現了陰陽和諧的文化傳統,彰顯了慎終追遠、敦鄰睦族的孝親傳統。

寒食靜靜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養了清明。除了講究禁火、掃墓,最初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寒食節遺留插柳、踏青、蕩秋千、吟詩作畫等一系列豐富有趣的遊藝活動。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一為插柳,一為簪柳,一為植柳。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奉天通志》載:“清明,插柳門首,小兒女皆折嫩柳,曲作連環簪頭上,名曰柳樹狗。”是日,家家藏柳,戶外植柳,婦女頭上簪柳,男人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俗稱柳哨)。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顔成白首”之說。又有于河畔植柳之俗,是日排長隊于河堤,且舞且歌,每隔十二步插柳兩株,然後繼續踏歌前行,又十二步又兩株;十二,乃一歲十二月之象征。“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彩雲翹。”清明柳,袅袅嫩嫩,把清明打扮得清清明明,生機蓬發。

寒食與清明有什麼不同(清明和寒食的關系)1

清明習俗——蹴鞠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或稱踏青草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或稱踏青草,古人謂之“青履”。《淮南子》稱:“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陰氣而思女,是其物化。”《周禮》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令男女自由約會,甚至私奔變合也不必禁止,鄭玄認為,這是“重天時,權許之也”。“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脍炙人口的詩就記載了清明踏青,男情女戀,而讓唐代風流倜傥的詩人崔護惆怅終生的故事。

清明踏青,既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樂趣,也有“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的熱鬧,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則栩栩如生地記載了春日郊遊的非常景象:“清明節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門,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内,“歌兒舞女,遍布園亭,抵暮而歸。”

打秋千,本為漢武帝後庭之戲,用作祝壽之詞的“千秋”,正式倒語為“秋千”。唐天寶年間,每至清明,宮女們歡歡喜喜登上秋千,上下淩空,彩衣繡裙迎風飄揚,體态輕盈優美,宛若仙女從天上飄飄而降。唐玄宗看得高興入迷,因而呼之為“半仙之戲”。

“隻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淩空去,青雲有路通。”陽春三月,天氣最适放風筝。古時将放風筝視為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風筝,以免沾上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筝時,把所有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随風筝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随風而去。

清明是詩節,清明如畫廊

清明是詩節,清明如畫廊。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千古誦讀。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不失為如織如繡一幅畫,如浸如染一首歌,耳聰目明一支曲,亦是清新俊逸一首詞,質樸真切一出戲,流利暢達一小品,讀來尤為清明增光添秀。亦可改為一首長短句(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遊藝活動缤紛絢麗,有一首民歌,是清明的忠實記錄:三三三月裡,三月裡是清明,打秋千,放風筝,祭祖上墳茔,桃杏花開柳條又發青,小蜜峰采花芯,花芯亂動……這時氣溫升高,萬物複蘇,春天如畫似彩,農事已進入春耕時節。

(作者:施立學 吳亞楠,分别為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吉林省政府文史館員,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