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候,我挺喜歡語文的,當然也分是哪一節課。古詩或是散文不太喜歡,最喜歡的就是有故事性的。有故事就有人物,有些人物确實讓人印象深刻。小蘿蔔頭算一個,回想起來就一個感受——心疼。還有一個叫陳秉正,“陳秉正的手”都還記得吧。回想起來也就一個感受——心疼。另外一個就是閏土了,回想起來還是那個感受——心疼。
看來,悲劇人物往往都會讓人印象深刻。可奇怪的是,這三個人總是會被人拿來開玩笑。
“我說你長得怎麼跟小蘿蔔頭似得?”
“你身上有一種閏土的氣質”。
經典的閏土形象
包括我自己,當時也會時不時拿這三個人開玩笑。不明白當時我為什麼要把善良僞裝起來,明明很心疼他們,卻還要拿來開玩笑,盡量讓自己顯得滿不在乎。現在不一樣了,我把心裡的惡意僞裝起來,将僞善表現出來了,盡量讓自己表現的十分在乎。
話說回主角閏土,大家都知道他不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人物,是有原型的。關于人物原型的名字,我就不說了。一來是因為網上一查就能知道,二來是因為大家知道他是閏土就足夠了。閏土和作者相識在一個特殊的時期,作者雖然身份高于世代為農的閏土,但也是家道中落。閏土比作者大兩三歲,在二人結識後,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常在一塊兒玩耍,并以“兄弟”相稱。當時閏土是自信、陽光、開朗的男孩。不說别的,語文課本上插圖,就給人一種英姿飒爽小英雄的感覺。作者在文中閏土給"我"講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等幾件事來表現閏土的特點,表現了閏土豐富的知識,和寬闊的眼界。最重要的一點,閏土當時是一個極具表現力的孩子。
作者和閏土插圖
兩個孩子相繼成年,19歲的作者在南京讀書時,還曾在放假時與閏土在紹興城内遊玩。此時閏土21歲,兩人一邊遊玩,一邊談天說地,好不歡樂。不幸的是,3年之後,24歲的閏土卻遭遇了人生重大變故,他的父親早逝,全家人的重擔都壓在了他的身上。無奈之下,閏土隻得守着老家的一畝三分地,日夜勤懇工作來養活家人,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擔。
人總是幻想熬過這一劫日子就好了,相信閏土也是。生活也是從這時開始,一道劫一道劫地,來刻畫我們臉上的皺紋。很快,閏土就成為了大家熟知的反差形象——中等個子,黑黑的臉,剃了光頭,穿着草鞋或幹脆赤腳,戴着一頂氈帽或笠帽,身上是土布做成的藍黑色的大襟衣裳。平時不愛多說話,整日挑土、搖船、做農活兒,手腳從不停歇,是一個勤快老實的莊稼漢。
落魄閏土插畫
閏土家隻有六畝薄沙地,收獲的糧食繳完租稅後所剩不多。盡管他起早摸黑地幹,還是養不活一家人。1934年大旱,地裡顆粒無收。沒辦法,他隻好把地賣了,成了一貧如洗的窮苦農民,隻能靠租種土地和出外打工為生。由于貧困和積勞成疾,五十多歲後,閏土背上生了一個惡瘡,家裡又沒錢醫治,緻使傷口化膿,一直不能愈合,而且越來越嚴重,終于在五十七歲時亡故。
閏土的故事講完了。沒有什麼降妖除魔,也沒有命案追兇,甚至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有的隻有無法改變的命運,還有一段淡淡的友情。對了,談起友情我想起一件事情。閏土好像在生活最不如意的時候,找作者借過錢,沒借到。還有一件事是閏土臨死前,囑咐後代給作者帶一些幹青豆過去。關于他們的後代如何用兩人的友誼改變自己的命運,這裡也不提了,就說閏土的故事。雖然故事很平淡,但卻很讓人心酸。我相信大家都會有這種感覺,知道為什麼嗎?拿起小學畢業照看看就知道了。
小學時我們不管誰是廠長的兒子,誰是工人的後代,在一個指定前提下相識。那時我們是平等的,雖然你學習好一點,但是我體育強一點。雖然你唱歌好一些,但是我說話很幽默。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長處,組成了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我們有互相幫助的時候,也有互相責備的時候,如今再看那張小學畢業照,不知為什麼覺得最陌生的人卻是自己。
高中大學期間,我們也曾像閏土和作者一樣,再次相逢。多年未見的思念和各自經曆的往事沒講多少,我們盡量表現出自己現在已經不凡,讓自己表現的前途無量。直到中年,再相見時,兩人之間的距離已經很遠很遠,相隔了一整個社會,相隔了半生冷暖。再見到他們,似乎恨不真實,經曆了這些歲月,我們不再把善良僞裝起來,讓自己顯得滿不在乎。而是把心裡的惡意僞裝起來,盡量讓自己表現的十分在乎。似乎回憶裡那個才是真正的同學,似乎回憶裡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沒錯,回憶裡那個才是真正的我們。而現在,他隻不過是你的閏土,你也是其他人的閏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