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上有哪些銀川名人

曆史上有哪些銀川名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18:43:15

  銀川是我國甯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發展曆史悠久,風光秀麗而迷人,有着“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同時,銀川是一座國家曆史名城,也被叫做“鳳凰城”。而在銀川文化中,更是出現過許許多多影響巨大的曆史名人,他們都有誰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李德明

  李德明(?~1031)北宋時黨項族首領。于1004年其父黨項族首領、西平王李繼遷死後繼位,遼封西平王,宋封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在位期間依附宋朝,加強了黨項奴隸主貴族的力量,擴展了統治領域。1020年派人在懷遠鎮修建宮城殿宇,改懷遠鎮為興州,将都城由西平府遷到興州,确立了銀川古城中心城市的地位。

  李元昊

  李元昊(1003~1048)西夏王朝建立者。西平王李德明之子。後改姓嵬名,自名曩霄。1028年領兵攻占甘州,破西涼府,被立為“太子”,1032年繼王位。1036年西攻回鹘,攻占瓜州、沙州、肅州,占領河西走廊。1038年在興慶府(今銀川城區)建立大夏國,築台受冊,繼皇帝位。

  1040年在好水川(今甯夏隆德縣境)大敗宋軍。1042年出擊定川寨,俘獲宋兵9400餘人。1044年在賀蘭山北大敗遼軍。大夏建國後,注重軍事、農牧業和文化藝術的發展,下令整修水利,開鑿“昊王渠”,疏通秦渠,國力逐漸強盛,形成與遼、宋相互對峙的局面。1048年在宮廷鬥争中被刺身亡。

  野利仁榮

  野利仁榮(?~1042)西夏開國重臣。與元昊共同創制西夏文字。通曉黨項和漢族文化。主張按照黨項本民族的狀況和風俗,“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以刑賞”,效法商鞅峻法、趙武靈王強兵,對大夏國的建立作出重大貢獻。

  斡道沖

  斡道沖生卒年待考。西夏經學家。字宗聖,祖籍甯夏靈武,祖遷銀川,世掌西夏國史職。8歲中童子舉,及長通五經。譯《論語》,撰《論語解義》20卷,又作《周易蔔筮斷》,以西夏文寫成,流行境内。西夏天盛三年(1151)為蕃漢教授。乾二年(1171)為中書令。

  胡汝砺

  胡汝砺(1465~1510)明朝官吏。字良弼,号竹岩,一号竹山。銀川人。22歲中舉,23歲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後升郎中。此後,先後任大同府、西安府、順天府知府和戶部與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副都禦史等職。明正德五年(1510)二月,武宗召拜其為兵部尚書,未到任便病亡,享年45歲。

  一生為官,不畏權貴,懲治不法官員。天資聰穎,喜好詩書,勤于着述,在文學、史志方面造詣頗深。着有《竹岩集》數卷,編修了《弘治甯夏新志》,流傳于世。樂于助人,以孝子、忠臣名聞鄉裡。

  汪文輝

  汪文輝生卒年待考。明代官吏。字德充。江西婺源縣人。明隆慶五年(1571),任甯夏佥事,督守河西道。當時甯夏屯政流弊日甚,賦重而督嚴。他經考察後于次年上奏朝廷獲準,除去了甯夏因崩壓而荒蕪之額田賦稅,甯夏鎮人歡聲載道。于是逃亡者歸來,疲病者複蘇,邊民始有更生之樂。

  還緻力于水利工程的革新,将漢、唐渠口分别修建正閘和退水閘,逼水入渠,增大流量,然後開啟退水,以洩其勢。這種水利調控系統在當時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為後世效仿。離任後,甯夏民衆在漢、唐二渠閘坎處修建“汪公祠”,以緬懷其政績功德。

  黃圖安

  黃圖安生卒年待考。清代官吏。字四維。山東聊城人。順治三年(1646)任甯夏巡撫。他針對明代後期軍屯制度遺留下的種種積弊,奏請朝廷允準并實施了整頓兵饷、渠工、驿道、軍訓等8項改革措施。特别是“化兵為民”、“變兵為民”一項,具有重大意義。

  他廢除了“無兵之用,有兵之費”的軍屯制度,将明末大批軍隊(包括屯田兵)轉變為交納田賦的自耕農。還将由甯夏調往鳳翔府屯田的500名兵丁全部釋放回甯夏,主持修浚唐徕、漢延二渠,清理整頓甯夏水利中的積弊,對清初甯夏民衆的休養生息和經濟恢複起了積極的作用。

  趙良棟

  趙良棟(1621~1697)清代雲貴總督。字擎宇,号西華。銀川人。順治初應募從軍,平定陝西,以功授甯夏水利都司。順治十一年(1654)出征西南,因功授貴州督标中軍副将。康熙元年(1662)升任雲南廣羅總兵官後,又調任山西大同總兵官、直隸天津總兵官,康熙十五年(1676)調任甯夏提督,出兵收複河東20餘堡,誅殺叛亂首惡數人,甯夏鎮恢複正常。

  康熙十八年(1679)調任陝西提督,取漢中,定四川,授勇略将軍,升任雲貴總督,攻克昆明,平定吳三桂之亂,被譽為清初第一将。

  通智

  通智生卒年待考。清代大臣。滿洲人。雍正四年(1726)任兵部侍郎,奉命在甯夏主持開惠農、昌潤二渠,築新渠、寶豐二閘,招徕戶口,安插墾種,為引黃灌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時有人上書,以其新建堡塞通橋、通貴、通吉等全以“通”字命名,誣其将開渠功占為己有。雍正聽信讒言,傳旨将通智斬于惠農渠正閘橋頭。後雍正知錯殺通智,在其被殺處塑像,并規定每年開閘放水時祭奠通智,以示紀念。

  馬福祥

  馬福祥(1876~1932)清末民初将領。字雲亭。回族。甘肅臨夏韓家集陽窪山人。因參與鎮壓河湟回民起義,被任命為安甯軍騎軍管帶,後中武舉。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馬福祥率軍擔任兩宮護衛,随慈禧西逃西安有功,升任甘肅靜遠協副将,1906年升任西甯鎮總兵兼阿爾泰護軍使。

  1910年任甘肅新軍第二标标統。1912年8月,袁世凱任馬福祥為西甯鎮總兵兼西甯辦事處長官,後改任甯夏鎮總兵,所統之昭武軍進駐甯夏。1913年7月因誘擒旺德尼瑪有功,9月被任為甯夏護軍使,授予陸軍中将,後又兼任甯夏将軍。1917年授予上将軍銜。

  馬福祥在北平及甘、甯、青等地興辦回民學校60餘所,組織完成伊斯蘭教漢文譯着30餘種。喜書法,善文辭,先後主持編着了《朔方道志》、《蒙疆紀要》、《青島工潮經略》、《訓誡子德書》等多種着述。

  高士秀

  高士秀(1876~1941)愛國志士。字志清。銀川市人。1900年建立反清組織“賀蘭山堂”,1911年參加同盟會,在靈州(今甯夏靈武)率衆起義,響應“共和”。1912年積極響應孫中山“二次革命”,多次聯絡陝、甘、甯、綏各族反袁軍民力量,轉戰于陝北各地,為光複甯夏而鬥争。

  1924年冬,到北京與辛亥革命軍領導秘密會晤,支持馮玉祥五原誓師,被任命為國民軍中将騎兵師長,參加于右任領導的北伐救陝戰争。抗戰時期在榆林開展“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活動。1938年,被晉綏陝邊區總司令鄧寶珊任命為中将總參議,為抗日救國作出了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