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夜雨,清晨秋涼已經頗濃。一陣秋雨一陣涼,秋天果然真的的來了。其實涼亦未必是秋的全部,最能描摹秋的意境的,是昆蟲們那種如泣如訴、憂傷絕望的悲鳴。這情景,從古至今一脈相通。記憶中,家鄉有幾種最為熟悉的昆蟲,亦是詩人筆下的常客。
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獨言獨語月明裡,驚覺眠童與宿禽。這是賈島詩中的蟋蟀,他以獨特的視角,描寫出客居他鄉的遊子凄冷苦寂的感受,對故鄉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蟋蟀是一種非常善于打鬥的昆蟲,從古至今不少人重金以購,精心豢養,以此博賭。其上品者,傳值可至幾萬、十幾萬,可謂“豪蟲”。但是詩文之中的蟋蟀,往往以窮途末路者的悲劇角色出現。清代範姝的《聞蟋蟀有感》雲:秋聲聽不得,況爾發哀聞。遊子他鄉淚,空閨此夜心。已憐裝閣靜,還慮塞亘深。蕭瑟西風緊,行看霜雪侵。
蟬也是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昆蟲,秋蟬之詞賦則比比皆是。唐代陸暢的《聞早蟬》: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裡故園秋。亦是抒發鄉愁離恨之作。同樣的蟬鳴,在不同的季節,給人的感受不同;在相同的季節,不同的人,聞之也會有不同的心境。在我們家鄉,蟬被稱為“知了”,諧音之意即什麼都知道,從來就是作為驕傲自大的寓言主角出現在大家視野裡的。不知何故,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筆下,它就成了品行高潔的代表。虞世南就有一首很有名的詠蟬詩“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就是以蟬來寄托自己的高潔情操。
蝈蝈,學名叫螽斯。螽斯出現在詩文中的寓意,與其它的秋蟲大不一樣,簡直是一派喜氣洋洋的節奏。最有名的是詩經上那首《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全詩一唱三歎,表達的都是多子多福的喜悅之情。看來,這個昆蟲是有些來頭的,産生與春秋時代的《詩經》中,多處有它的身影,而且寓意還都很不錯。蝈蝈的鳴聲,往往是激昂而歡快的,即使在暮秋,亦不顯露絲毫哀婉,難怪悲秋詩中很少有它的聲音。
螞蚱,說白了就是蝗蟲,這家夥臭名昭著,害人不淺,即使風雅溫文的詩人,筆下的螞蚱也多是窮兇極惡的形象。宋代章甫在《分蝗食》一詩是這樣描述的:田園政爾無多子,連歲旱荒饑欲死。今年何幸風雨時,豈意蝗蟲乃如此。麥秋飛從淮北過,遺子滿野何其多。撲滅焚瘗能幾何,翼已長如飛蛾。天公生爾為民害,爾如不食焉逃罪。老夫寒餓悲惱纏,分而食之天或憐。随着農業科技的昌明,它們已經不能再如以前般肆虐了,甚至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也算是棄惡從善了。俗話有雲,秋後的螞蚱,蹦不幾天了,也很可憐。宋代楊萬裡有詩雲:黃菊花繁依舊臞,牡丹葉落恰如枯。霜中蚱蜢凍欲死,緊抱寒梢不放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