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書舍】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系删除
内擫(yè)與外拓,是我們在書法的研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組概念。其正确含義,書史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釋。在《康熙字典》中擫(yè)的解釋為:"一指按也。"即用一指按壓。内擫,即用一指向内按壓。拓(tuò)的解釋為"手承物,手推物。"外拓,用指向上托,向上推。
此二詞首見元代袁裒的《總論書家》。他在此書中說:"右軍用筆内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王羲之用筆向内按壓,筆鋒收斂,所以寫出的字氣勢奪人、章法嚴謹。下面我們就從用筆技法開始探讨什麼是内擫與外拓~
内擫、外拓用筆技法分析:
先用兩張圖來給大家分析:先看看第一張~
運筆力向示意圖
上圖 :起筆為第一折(a區波折線),行筆為第二折(b區波折線),收筆為第三折(c區波折線)。
用筆解析:
一折:筆之鋒尖向筆劃陽側,橫畫的上側平直或豎畫的左側豎直輕快擠拓入紙後,筆腹向陰側(橫畫的下右側、豎畫的右下側)按裹入筆成大陰之勢。正如朱和羹書論雲:"秋鷹搏兔,側翅一掠,翩然下攫",說明其勢順平; "驚蛇入草,飛鳥出林",說明其速度快捷,如果慢了或不順勢則會因拓性元素過量而出現怪曲之相。
二折:由陰側向陽側(橫畫由下向右上中側、豎畫由右向左中側)裹腹聚鋒行筆。
三折:當筆鋒經過陰陽交合點後鋒尖向陽側擠拓而出,即橫畫的上側平直而出豎畫的左側豎直而出收筆或者繼續成大陰之勢。
再看看在二張圖~
運筆力向示意圖
上圖 :起筆為第一折(a區波折線),行筆為第二折(b區波折線),收筆為第三折(c區波折線)。
用筆解析:
一折:筆腹向筆劃陰側按裹入筆後略提筆向陽側(橫畫的下側、豎畫的右側)而起;
二折:由陽側向線條中線抽鋒行筆;
三折:當筆鋒經過陰陽交合點後以筆腹向陰側(橫畫的右下側、豎畫的下右側)裹運筆力向示意圖:
從"内擫"與"外拓"的用筆的方法探讨上來看:"内擫"時,食、中、無名指"按"或叫"壓"住筆杆,向内、向右拉或叫轉。而與此同時,大姆指"托"住筆杆配合着向左推,因而"外拓"也同時完成。用此法是兩個動作、兩個方向、一個過程。是一次完成的。也就是說:"内擫"與"外拓"不可能單獨完成。
用此法,我們說某筆是"内擫",隻能說某筆以"内擫"為主,以"外拓"為輔。同樣,我們說某筆是"外拓",也是說以"外拓"為主,以"内擫"為輔。兩種筆法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為了簡便,在實際運用時,我們不這樣說,隻說"内擫"、"外拓"罷了。
舉例說明: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圖中标注的為典型的内擫筆法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以寫字人自身為參照物,向自身方向壓筆為向内,向外推為向外,那麼,食、中、無名指向左壓筆、轉筆也應該是"内擫";同樣,大姆指向右拓、向右轉,也應該是"外拓"。
顔真卿的《勤禮碑》标注初為典型的外拓筆法
如果可以這樣理解的話,那麼,我們在實際操作"内擫"、"外拓"這兩種運筆方法時,就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而不會為了"内擫"隻朝右轉,"外拓"隻朝左轉;而無所适從手忙腳亂。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用以上兩種運筆方法,試寫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中的任選的"安善"二字:
(也是為了說明方便,我們用數字代替筆畫:用"内"代替"以'内擫'為主。"以"外"代替"以'外拓'為主。")
1、安:内外内内内内外内
2、善:外内内外内外内内外内外
以同樣方法,試寫王獻之《中秋帖》中任選的"中秋"二字:
3、外外内外内内外内外外内内外
在從用此法探索中,可以看出:"右軍用筆内擫"也是以内擫為主;"大令用筆外拓",也是以外拓為主。隻用"内擫"或隻用"外拓"是行不通的。
章鋆楷書作品欣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