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綏化道教,昔日道教事業的發源聖地

綏化道教,昔日道教事業的發源聖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3:56:25

  綏化道教的興起時期是清康熙年的時候。道教的建築業是中華傳統建築初始的發展。但是有跟其他的傳統建築風格不太一樣。也跟佛教的建築風格有所不同。所以綏化道教建築風格多樣性,但它的神聖和世俗性是很統一的。本文就一起來了解綏化文化!

  道教在綏化,從早期傳入到興起,又一直到今天的構建和諧社會、與時俱進新時期,共曆經了五個發展時期,每一發展時期都對綏化的社會、人文産生了一定的深遠影響,同時留下了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綜上所述,道教在綏化的發展曆史,本文主要針對這五個發展時期做以概述:

  一、早期傳入時期

  道教傳入綏化,約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今有北林區慈雲觀内聖旨碑石為證。因碑石刻有龍騰紋理,所以又名龍碑石,這塊碑石雖然曆經風雨磨砺,但碑身雕有的龍騰纏繞和前後兩面刻有的“聖旨”、“诰封”字樣依然清晰可見。

  唐代時期,綏化當時隸屬渤海國。由于渤海國效仿唐朝,也遵奉道教為國教,緻使社會各層信奉道教者居多。影響所及,當時的綏化也是道教盛行,男女道士及世俗信徒也有一定的數量。

  金代時期,道教在綏化繼續盛行,并且一直延續到了元明時期。這源于大金國對道教也是崇重盛行,且當時的綏化是大金國屯糧、金兀術點将台及美妮公主城等所在地,再加上金天會年間《道經》的北傳、中原道士與信徒(包括道教推崇者宋徽宗)的北遷等原因。

  二、興起時期

  清康熙年間,為綏化道教事業的興起時期。據遼甯本溪鐵刹山志記載:康熙年間(1667年起),東北道教開山始祖郭守真(全真龍門派道教第八代宗師)命其弟子王太興在綏化創建慈雲宮(後為聖宗廟,今綏化市北林區慈雲觀)收徒傳法。

  此後,王太興弟子廣泛遍布于黑龍江各地建廟布道。先是,在海倫修建了青雲宮、鐵力淩雲山修建了太聖宮,之後又在海倫建淩雲宮、三聖宮(今仍存),鐵力潘家岡建玉清宮、中大營建得勝宮(今伊春鐵力關帝廟),慶安疙疸山建玉清宮。

  在綏化城内又建關帝廟、太和宮……同期,在黑龍江各地廣建青華宮、治聖宮、太平宮、太聖宮、紫霞觀、全真庵、同善宮、全至庵、關帝廟……(至今部分宮觀仍存)。故此,王太興就成為了黑龍江道教事業的始祖、道教的一代宗師,綏化也逐漸的成為黑龍江道教事業發源聖地……

  三、興盛時期

  自闖關東的社會習俗開始以來,山東等地大量移民陸續攜眷輾轉來到綏化築室定居、勞作謀生。随之,更多的道教門派相繼傳入綏化城内。在這一時期,綏化諸多宮觀紛紛建起并收徒傳教,齋醮科儀等法事活動也日益增多。

  直至清末民初之際,綏化各地宮觀仍有續建。如綏化城内有龍王廟,道教信徒二十餘人,青岡有以道人主持之關廟,在鐵力有光緒三十二年由孫永慶(綏化慈雲宮道士)始建的淩雲山太聖宮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綏化道教事業的發展。

  據1936年的綏化史料檔案記載,當時的綏化地區共有大小宮觀68處、門徒信衆不計其數,凡道教的活動盛日,逛廟會的、燒香祈禱的善男信女往來不絕。此情此景,在全國都未見先例。

  這些宮觀的修建堪稱是綏化開發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迹,在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領域都達到了文化藝術的頂峰,把一塊璀璨的藝術瑰寶和一大筆豐厚的曆史遺産留給了黑土地的後人,而絕不是僅僅留給道教信奉者。

  “文革”前,慈雲宮(後為聖宗廟,今慈雲觀)舊址的廟宇建築極具規模,觀址坐南朝北,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主要布置有廣場、山門、鐘鼓樓、關帝殿、慈航觀音殿、玉皇大殿、三清大殿、天台、護法殿、經堂、齋堂等。

  所有廟宇建築在其布局、體量、結構上除十分鮮明地繼承了中華傳統的建築思想、建築格局和建築方法,同時也注入了道家與道教的審美思想和價值觀念,再加上融合了東北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大殿屋檐伸出深遠,且向上舉折,加上鸱吻、脊飾,形成優美而多變的曲線,使本來沉重的大屋頂變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牆壁和殿宇下寬闊的月台,或是香霭仙樂的襯托下,使整個建築顯得十分莊嚴和神聖。

  并形成了一種曲與直、靜與動、剛與柔的和諧美。綏化道教宮觀的建築是中華傳統建築的發展,但又有别于傳統世俗建築,也不同于佛教建築,道教的信仰特點決定了其建築的多樣性、神聖性與世俗性的統一。同時,其田園式建築與宮殿式建築風格并存,反映了道教“仙道貴生”,出世與人世并重的崇高思想。

  四、衰退時期

  黑龍江解放後初期,各地區大範圍内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但有相當一部分土改幹部對宗教政策尚無明确認識,群衆已經發動起來的曆史背景下,道教被視為封建迷信,“泥菩薩”被搗毀。

  加之道衆們自力更生辛勤開創的山林和土地,被視為出租雇工經營的封建剝削現象,緻使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廟觀被占被毀,一時道士四散。例如:當時的綏化原有10多處廟觀,僅遺兩處廟觀。故此,綏化的道教事業在這一時期逐漸走向衰退。

  “文革”期間,對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造成了災難性破壞,綏化道教同全國各行各業一樣受到極左路線的嚴重沖擊,“紅衛兵”沖入宮觀内,損毀了一切廟宇建築,道衆被迫離散或還俗,教務活動也随之停止。

  道教界于近代的兩起的空前劫難中,土改人員及“紅衛兵”把宮觀内銅鑄的、泥塑的神像套上繩子拉倒,掏出裡面用金銀裝上的“心”。然後,能砸碎的砸碎,不能砸碎的則和卸下的鐘鼓,搜出的經卷和珍貴法器等全部掠走。

  有的建築規模較大的宮觀搗毀不了便用炸藥炸毀,神靈聖像被當了成練槍的耙子,被打得彈洞遍體,鐵力太聖宮就是其例。更有道教弟徒被人身攻擊、誣陷定罪等種種手段,摧殘着中華文化瑰寶——道教。一時間内,天怒人怨,風雷吟鳴,神悲靈歎……

  五、構建和諧社會,與時俱進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政府在糾正“文革”錯誤的過程中,也為恢複、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出了巨大努力。最終,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實,道教徒的信仰重新得到了尊重和保護。

  近些年來,在市政府領導的悉心關懷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綏化所轄的北林、海倫、綏棱、蘭西等地道教事業紛紛興起,道衆們發揚愛國愛教、重生貴和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塑造着宗教文化精品和旅遊景觀。

  綏化道教界,在新時期的發展建設成果尤為顯著。特别是北林區的慈雲觀,該觀道衆在史明潔住持的帶領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積極打造着“回歸自然、和諧社會、從我做起”的發展理念,崇尚和諧是當今道教的基本宗旨,不懈地對道教教理、教義做出符合當今社會發展要求的闡釋。

  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還緻力于志願服務、捐獻災區、扶助老幼孤寡、環保等公益事業;在該觀道衆的共同努力下,慈雲觀于2007年11月,被授予“市級文明活動場所”光榮稱号;2009年5月,被授予“省級文明活動場所”光榮稱号。

  為促新時期綏化道教事業發展,加強自身建設和管理,團結綏化道教界,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由綏化道教界共同發起,慈雲觀主辦,經綏化市政府有關部門批準後,于2009年5月22日成立了綏化市道教協會這一全市規模的道教團體組織,會址設在慈雲觀内。

  2010年12月,綏化市道教協會被評為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可以說,今天的綏化道教已步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道衆們正在用全力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着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