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文明一種以注重禮儀著稱。中國也是素有“禮儀之邦”的美名。注重禮儀重要的并不是過程,而是在個人的修身養性上。無規矩不成方圓,尊重禮儀就是對行為的最好約束。那麼在中國禮儀文化裡,見面的禮儀都要注意哪些呢?
見面禮儀
揖: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一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緻于前;三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隻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将屈膝頓首、兩手着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哙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崤之戰》)。
見面禮儀用語
您、請、早、好、再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别客氣、不用謝;
初次見面說“久仰”;久未聯系說“久違”;
等候客人說“恭候”;客人到來說“光臨”;
看望别人說“拜訪”;歡迎購物說“光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