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君君去看了《我的姐姐》,從影院出來後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的主角叫安然,由張子楓飾演。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姐姐》,下同)
在安然備考研究生時,她的父母遭遇車禍意外身亡。
父母留給她的除了一套學區房,還有年僅6歲的弟弟。
雖是血脈相連的弟弟,安然對他卻沒什麼感情。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後,自己的夢想和未來又該怎麼辦?
這個“燙手山芋”,安然不想接,于是她積極為弟弟找尋領養家庭。
這招來了親戚們的極力反對,他們罵她“白眼狼”、“太絕情”、“想送走弟弟,自己獨吞遺産”。
連姑媽也來勸她:
“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姑媽年輕時考上了俄語系,因為家裡得供弟弟上中專,沒錢給自己付學費隻好放棄。
在俄羅斯風風火火地創業時,知道弟弟的孩子沒人幫帶,她就舍棄了一切回家幫弟弟帶孩子。
姑媽有過怨恨嗎?似乎沒有。
因為,每個“姐姐”都這麼過來的,她也不例外。
偏心是所有二胎家庭的災難
安然之所以對撫養弟弟這件事如此抗拒的,與父母的重男輕女和對弟弟的偏心脫不了關系。
安然在弟弟出生前雖是獨生子女,卻很少享受到獨生子女應該獲得的關愛。
父母為了能再生個孩子,甚至逼迫安然假裝殘疾以獲取生二胎指标。
因為是女孩,安然從小就被爸媽寄養在了姑媽家。因為是女孩,安然需要自己養活自己,自己賺錢讀大學……
後來,父母如願生出了一個寶貝兒子。弟弟出生後,這個家越發沒有她的容身之處。
因此,她拼命努力想考上北京的研究生,然後徹底逃離。
在父母去世後,安然視弟弟為累贅,而弟弟則對姐姐管教自己各種不服。
看到姐姐複習功課,弟弟一腳把她的筆記本電腦踹開。
弟弟甚至會指着姐姐的鼻子大喊:“爸爸說了,這房子裡的一切都是我的,你必須聽我的!”
不難想見,在這個家裡,一切都以年幼的兒子為中心。
有什麼好事都是弟弟的,而當兩人吵架時,不管誰對誰錯,姐姐永遠是退讓的那一方。
一邊是萬千寵愛集于一身的驕縱,一邊是被忽略被漠視的委屈,這樣的兩姐弟怎麼能夠相親相愛呢?
被愛着才有能力愛别人
因為弟弟,安然的生活變得一團糟。
考研去北京的夢想暫時擱置了,工作日夜颠倒,也動搖了與彼此相愛的男友一起走下去的決心。
終于,無法忍受這一切的安然找到撞死父母的肇事司機,聲嘶力竭地質問:
“憑什麼你們都沖我來,明明做錯事情的不是我。”
所有人都覺得你是姐姐呀,這就是你的責任。
可沒有人意識到她也是一個需要被愛的孩子,她也希望有人能為她擋風遮雨。
我們經常對大寶說“你要讓着弟弟”“你是姐姐,你要懂事”,總是要求大寶無條件要包容、讓着弟弟妹妹,卻常常忽略了大寶的需求。
永遠不要低估忽略對一個孩子造成的影響。
有些孩子會故意調皮搗蛋、做錯事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有些則會變得小心翼翼、處處讨好,隻為分得爸媽多一點的愛。
如果長期受到忽略,孩子會永遠記得自己不是父母“第一選擇”的感覺。自己都缺愛的孩子,又要拿什麼去愛弟弟妹妹呢?
就像傅首爾在《奇葩說》裡說的那樣:“當一個孩子手裡有一百顆糖他怎麼會介意分享,當他手裡隻有兩顆糖你又憑什麼要求他大方。”
所以,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夠愛弟弟或妹妹,不要責怪他。這是因為他們得到的愛,原本就不多。
我是姐姐,但我也是自己
常常聽家長們說,生二胎是為了給孩子找個伴,讓他們以後能互相依靠。然而很多時候,生二胎更像給老大找了個“仇人”。
被爸爸媽媽戴上大孩子的枷鎖之後,他們好像失去了做自己的權利。
而安然很勇敢,面對無理的親戚她直接趕出家門,面對姑媽的溫柔勸說她據理力争,最後連姑媽也意識到或許安然才是對的。
面對親情和自我,她也有搖擺,但我始終相信她會做出遵從自己内心的決定。
因為她知道“我是姐姐,但我也是我自己。”
-END-
*注: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本文中除标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别其來源,如有版權争議,請聯系公号方。赢在起點早教學園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