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最早發明肥皂的是古羅馬人。
古羅馬人愛吃烤肉,烤肉的時候,熱騰騰的油脂滴在堿性的草木灰上,形成最早的「肥皂」。
這麼多年以來,制皂工藝并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改進,還是熱堿去煮甘油三酯,讓其水解成脂肪酸後再被堿中和,形成脂肪酸鹽,也就是皂。水溶性好的鉀皂就用來做液體皂,或者叫皂基沐浴露,水溶性差的鈉皂,則被拿來做塊狀的肥皂。
皂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表面活性劑,也是結構最簡單的一種,一個親水的頭頭加上一條親油的尾巴。後來在這個基礎機構上又衍生出各種不同的表面活性劑,陰離子,陽離子非離子,以及兩性表面活性劑。界定标準是兩親部分的電荷屬性,皂的兩親部分是脂肪酸根離子,所以是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如果肥皂萬能的話,誰還會閑着沒事去研發這麼多新的花樣呢?
作為表面活性劑的最基礎功能:清潔劑來說,皂類的清潔能力并不算差,但是作為最原始的表面活性劑,皂類最大的硬傷是完全不耐硬水,然而諷刺的是,其最大的賣點竟然也來自于這個硬傷。
不耐硬水的意思是皂類的脂肪酸根會跟水中的鈣和鎂離子結合,形成鈣皂和鎂皂,這兩種皂的Krafft點遠在室溫以上,水中溶解度又低,所以會形成煩人的皂垢,而且皂垢越多,起泡越少。
然而也就是這些皂垢,給了皂類洗浴用品一個難以取代的賣點:洗完後很澀。是的,無論是肥皂還是皂基沐浴露,洗過後都有種獨特的膚感,還是濕的時候去搓皮膚,會有種搓不動的感覺,有點像在搓橡膠皮小黃鴨,老外管這種膚感叫“Squeaky Clean”,形容的就是這種摩擦發出的聲音。
長期以來,這種澀感都被和潔淨的程度聯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這種膚感是皂垢帶來的。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試買瓶純淨水,打濕肥皂後洗個手,再用剩下的純淨水沖手,看看還有沒有原先用自來水的澀感。我試過,完全沒有,洗完跟用沐浴露一樣滑。
脂肪酸的碳鍊越長,所形成皂垢的澀感越強,18碳(硬脂酸)以上的皂垢,沖洗後會非常的澀,事實上長鍊脂肪酸形成的皂垢對皮膚非常不友好,有刺激性。
前面提到過,肥皂的本質是脂肪酸鹽,其穩定存在的先決條件是堿性環境,否則會變回脂肪,因此肥皂和皂基洗面奶的pH基本都在9以上,對于健康狀态佳程弱酸性的皮膚是很不友好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皂基潔面大行其道的時候,爽膚水(Tonner)會那麼受歡迎,因為它是偏酸性的,洗完以後用真的很「爽」呀。
那為什麼沐浴露洗完後滑滑的?
原因有兩方面,首先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清潔型表面活性劑,無論是家用的還是工業用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不耐硬水的問題。尤其是用在個人護理品中的,沖洗時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所以不會形成幹澀感強烈皂垢,而半親脂的表面活性劑總會留下一點點在皮膚上,會感覺有點滑滑的。
另一方面則很可能是制作沐浴露的配方師刻意為之,就是為了讓你洗完後感受到呵護。
皮脂被和污垢一起洗掉後,有些沐浴露會留下一層「賦脂劑」來保護皮膚表面。
嚴格來說,「賦脂劑」并不是脂類,通常是在角蛋白上附着性很好的聚合陽離子。
這種帶正電荷的聚合物很容易附着在頭發和皮膚表面,帶負電荷的角蛋白上,留下絲滑的感覺。
隻要加夠了聚合陽離子,就算是皂基的洗面奶,洗完後也完全不會出現幹澀的膚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