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交流常見一類問題,就是釣友針對鲫魚、鯉魚甚至草魚、鲢鳙提出來的:為什麼有的魚金黃色很好看,甚至看着都有食欲;而有的魚就發黑或背黑腹白。。。
今天達奇就簡單說說魚類常見的:保護色。(許多動物都進化出一種保護方式——保護色)
魚類也是常見有保護色的,這個魚體保護色是根據水體和環境為主而來的。即不同水質、水深、環境,同種魚常見體色不同。而且顔色不是恒定的,随着環境和水質的改變,魚體還會進一步變色,以适應新的環境。
舉例如您釣獲的金黃色鲫魚或鯉魚,放在較淺的清水中養殖一段時間,魚體就會明顯的變白。。。這就是新的環境魚本能的更換保護色的原因(光和水質的作用下,魚體産生的自主性顔色變化)。
再有,魚的不适應,甚至水質導緻魚的病态應激反應,這是另外的機體反應,短時間就可能導緻魚體的細菌繁殖和病變,進而就會是明顯的魚體顔色變化,比如大家在黑坑環境常見的魚體明顯變白、黏液增多、、、這就是不适應新坑水質的一類應激性反應造成的。
自然界造成的鲫魚、鯉魚等魚種的體色,一般常見來自水質的肥瘦和能見度差别:
水質清瘦,魚的聚集和洄遊區水深,而且缺乏藻類和水草、浮遊生物——就會常見此地的魚背偏黑色,腹部偏白色。。。
反之,水肥、水偏淺、水藻多、浮遊生物多等地方的魚,多為體表黃色、甚至常見陽光下金光閃閃、、、
養殖魚其實道理類似,和養殖、深淺、規模、水底、水質、網箱的形式、甚至食物(喂養料)等都有關系。
“體色”是許多魚類機體的自然反應現象,原理是由于魚體在水質和水底等綜合前提下,接收不同的透光性和折光率、反射度等作用下——魚的側線等機體感知器官長時間在一定的光線“刺激”下,機體就會出現進行性的色素分布調節,從而最終産生體表變色。促成了魚體自然的保護顔色,效果本質是更好的躲避水面和水下的天敵攻擊。
簡單舉例:背黑腹白的鲫魚,其環境常見水面上層看水體呈現深色,水下向上看水面呈現明亮的顔色,這就如上所說,常見于水深的瘦水。反之就是常見水體藻類和浮遊生物多,從上從下來看,水體都是黃茫茫的樣子,魚體自然也是發黃的。再比如上層活躍的浮魚如白條、馬口等,往往是接近全白的自然色(這類保護色是模仿水紋的反光色)。
水體的透光度和折射率還随河裡的植物、水底、浮遊生物或者一些礦物質變化,這類變化隻要持續的時間夠長,很快就會導緻魚體的顔色也周期性變化。
分析水質、水深、環境對理解魚類的保護色是重要的,是魚體顔色為主的原因。
當然,這也和魚種、生長的速度、食物含有物質和群魚密度、季節等相關。如,一些特殊培育的魚種,如金魚(來自鲫魚)、錦鯉,是基因性的體色甚至形态的改變。再比如人為的一些瘦水深水網箱喂養的高密度養殖魚,由于密度大、生長迅速,魚體顔色就更明顯的背黑腹白;而肥水中這類高密度魚又常見腹背色差不明顯。。。還有季節性水質突變,如水溫下降導緻大量藻類和浮遊生物死亡,水質變清瘦,魚體肥水中的黃色短期就會跟着變淺。。。最後還有魚的性反應(如産卵時期),也會短時間有變色現象。。。此類特殊原因說起來就沒完了,本帖一帶而過,就此打住。
最後說明,此類問題其實和釣魚的各方面一樣,大家都需要理智和科學的認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