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藥用動物,漢代時就有“鹿身百寶”的說法,是靈丹妙藥的象征。《本草綱目》記載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鹿血、鹿腦、鹿尾、鹿腎、鹿筋、鹿脂、鹿肉、鹿頭肉、鹿骨、鹿齒、鹿髓等都可入藥,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效,能夠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而鹿的初生幼角——鹿茸更是被視作“寶中之寶”。
鹿茸作為一種常用的名貴中藥,它由于具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的功效,而被廣泛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眩暈畏寒等,而鹿茸為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鸾毛的幼角,其他的衍生品還有鹿角膠、鹿角霜、鹿角等,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們之間的區别:
鹿 角
鹿角為鹿科動物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或銀鸾後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别習稱“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脫盤”。多于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風幹。呈分枝狀,通常分成4-6枝,全長50-120cm。主枝彎曲,直徑3-6cm。基部盤狀,上具不規則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側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與主幹幾成直角或鈍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習稱“坐地分枝”;第二枝與第三枝相距較遠。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并具長短不等的斷續縱棱,習稱“苦瓜棱”。氣微,味微鹹,具有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的功效,主要用于陰疽瘡癀,乳癰初起,瘀血腫痛,每次使用6-15g。
鹿角膠
鹿角膠為鹿角經水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先将鹿角鋸段,漂泡洗淨,分次水煎,濾過,合并濾液(或加入白礬細粉少量),靜置,濾取膠液,濃縮(可加适量黃酒、冰糖和豆油)至稠膏狀,冷凝,切塊,晾幹,即得,呈扁方形塊或丁狀。黃棕色或紅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黃白色泡沫層。質脆,易碎,斷面光亮。氣微,味微甜。溫補肝腎,益精養血。用于肝腎不足所緻的虛勞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陰疽腫痛,每次使用3-6g,烊化兌服。
鹿角霜鹿角霜為鹿角去膠質的角塊,春、秋二季生産,将骨化角熬去膠質,取出角塊,幹燥,呈長圓柱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顯粉性,常具縱棱,偶見灰色或灰棕色斑點。體輕,質酥,斷面外層較緻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氣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具有溫腎助陽,收斂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腎陽虛,白帶過多,遺尿尿頻,崩漏下血,瘡瘍不斂,每次使用9-15g,先煎。
鹿 茸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鸾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後者習稱“馬鹿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後,陰幹或烘幹。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長17-20cm,鋸口直徑4-5cm,離鋸口約l1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莊”,長9-15cm,直徑較大挺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皮茸緊貼。氣微腥,味微鹹,體較重,無腥氣。具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的功效,主要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聾,陰疽不斂,每次使用1-2g,研末沖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