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23:31:30

前面幾篇關于四川話的文章介紹了一些四川方言字的本字,說明它們其來有自而且曆史悠久。不過在四川方言中,也有一些詞的本字由于知道的人越來越少,慢慢被一些“錯别字”所代替。這些“錯别字”影響力比本字更大,逐漸将錯就錯,已經取代了本字。今天就介紹我們最熟悉的幾個。

(一) Pā 耙 (火巴) 汃

川人将“軟爛”稱為pā,在四川話中使用極為廣泛。最有名的大概是成都男人因為怕老婆被稱為“pā耳朵”,也就是耳朵根子軟的意思。但是這個Pā字雖然四川人一天到晚挂在嘴邊,到底該怎麼寫卻很少有人知道。

幾十年前很多人把“Pā耳朵”寫作“耙耳朵”,但是這個寫法顯然有問題,因為“耙”不但沒有“軟”的意思,而且在四川話中的讀音也是“pá”而不是“pā”,幾乎可以斷定它不是“pā”的本字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1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2

後來為了配合讀音,四川人生造了一個新字(火 巴),讀為“pā”。這個新造的字在四川方言中得到了比較高的認可度,使用很多。但問題是這個字是新造的并且主要在西南方言中使用,因此目前似乎沒有被任何電腦字庫收錄,無論是拼音還是五筆都打不出這個字來。

實際上,這個“pā”字在古籍中是有記錄、有本字而且有來源的,正确的寫法是“汃”

成書于清代的《字彙補》将“汃”的讀音标注為“滂巴切”,說明其讀音就是“pā”。明代嶽元聲撰寫的《方言據》說:“物及地之濕者謂之汃。”說明“汃”字的本義是被水泡濕的物體或土地。被水浸泡過的物體或土地必然變得“軟爛”,因此“汃”也就産生了“軟爛”的意思。明代李實《蜀語》說:“以汃即汃爛,……凡肉之爛者,地之濕者,果之熟者,糧食之不幹者,人之弱者,物不剛者,皆曰汃。”以上内容不但記錄了“pā”的本字為“汃”,而且詳細總結了“汃”的适用範圍,很有參考價值。

不過,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基本可以确定四川話中表示“軟爛”的“pā”應該寫為“汃”,但是我估計“汃”已經很難回到四川方言中了。一個原因是因為新造字“(火巴)” 在四川地區已經被廣泛使用,受到高度認可,甚至《現代漢語詞典》都已經收錄了這個字,“汃”要東山再起已經非常困難。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3

《現代漢語詞典》已收錄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對“pā”的認知好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前的人認為“pā”的“軟爛”是由于水的浸泡造成的,因此“汃”字使用了水作為偏旁。但現在的人一般都認為“pā”的“軟爛”是由于火的熬煮造成的,所以新造的“(火巴)”字用了“火”作為偏旁,這也是為什麼“火巴耳朵”成為了很多火鍋店的招牌的原因。在對字義來源的基本認知都已經改變的情況下,“汃”要趕走“火巴”重回正位,就已經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4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5

(二) qī頭 欺頭 魌頭 䫏頭

四川人常常開玩笑說,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有兩種,一是豆腐,二是欺頭。二者其實都是“占便宜”的意思,“吃豆腐”好像全國通用,“吃欺頭”則是方言所獨有的。

現在四川人把“qī頭”寫作“欺頭”,應該是覺得“欺”的“欺騙”義和“占便宜”相關,不過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寫錯了的詞,原本這個詞應該寫作“魌頭”或“䫏頭”

“魌頭(䫏頭)”這個詞在漢語中産生得非常早,而且并非川方言所獨有。

中國傳統文化中,逐疫驅鬼的神被稱為“方相”。看過《封神演義》的人應該知道,方相本是纣王的鎮殿将軍,後來反出朝歌,死後就被姜子牙封為開路神。其形象特征為頭長雙角,鼓目呲牙,滿臉兇相。因此人們在古代驅逐厲鬼的儀式中,就以傳說中方相的樣子為藍本,制作了面具戴在頭上,模仿方相驅鬼。這個面具被稱為“魌頭”或“䫏頭”,大概長成下面這樣: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6

《說文解字》:“䫏,……今逐疫有䫏頭。”《周禮·夏官·方相氏》鄭玄注:“冒熊皮者,以驚歐疫癘之鬼,如今䫏頭也。” 這些記載都充分說明了“魌頭(䫏頭)”文化久遠的曆史。

那麼,“魌頭”又是如何産生出“占便宜”的意思呢?這是因為古人在進行驅鬼或出喪儀式時,除了頭戴“魌頭”之外,也用米面制作成“魌頭”的樣子,沿途抛撒,令人撿食,以求吉祥。因此“魌頭”有了不要錢的吃食的意思,逐漸發展,“撿魌頭”“吃魌頭”也就成了“占便宜”的代名詞。

“撿魌頭”這種民俗本來是漢民族共有的,不過在很多地方這種民俗已經消失。四川方言中這種民俗也不見了,但是“撿魌頭”這個詞卻作為方言詞在四川保留了下來。這是文化藏于語言中的又一個例子

由于作為詞語産生源頭的“魌頭”民俗已經消失,“魌頭”的來源逐漸為人所不知,所以今天大家把“魌頭(䫏頭)”錯寫成了“欺頭”。由于“欺頭”這種寫法已經被廣泛接受,而且“欺”确實也能引起今人“占便宜”的聯想,所以“魌頭(䫏頭)”要想正本清源,恐怕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三) zànhuār 站花兒 顫花兒(顫翎子)

四川人把“愛出風頭的人”稱為“zànhuār”,字往往寫成“站花兒”。今天愛開玩笑的年輕人甚至創造出了“standing flower(站着的花兒)”這樣的“四川英文詞”來表示同樣的意思,說明把“zànhuār”寫成“站花兒”已經深入人心了。

不過細想想就會發現,“站花兒”與“愛出風頭”在語源上根本扯不上任何關系,“站花兒”在構詞理據上根本也不能成立,應該純粹是一個記音的寫法。

實際上,“站花兒”正确的寫法應該是“顫花兒”,來源于川劇文化。

與“顫花兒”來源相同的詞還有“顫翎子”。川劇表演中,文官的官帽上簪花,武将的官帽上插翎,如下圖: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7

搞笑的四川話疊字(将錯就錯的四川方言字)8

當劇中人物得意忘形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搖頭晃腦,官帽上的花兒或翎子自然就跟着顫動,因此後來川劇專門設計了“顫花兒”或“顫翎子”的動作來表現人物愛出風頭或洋洋自得的形象,這就是“顫花兒”這個詞的來源

在四川方言中,“顫”并不如普通話一般讀如“chàn”,而是讀作“zàn”,因此“顫花兒”就被四川人讀成了“zànhuār”了。

随着時代的變遷,新一代的四川人很少看川劇了,對“顫花兒”的來源也逐漸模糊,這個詞慢慢就被寫成了“站花兒”了

今天雖然我們知道了“zànhuār”的本字,但是“顫花兒”這種寫法也很難回到川方言中了。因為對深受普通話影響的四川年輕人來說,“顫”字現在他們已經不讀作“zàn”,而讀作“càn”了,如果寫成“顫花兒”的話,勢必被讀為“cànhuār”,這就太讓人别扭了。

語言中的很多詞語都記錄着文化、民俗和曆史,而随着歲月變遷,舊的文化符号逐漸不為人知,詞語的寫法就慢慢發生訛變。四川話中将錯就錯的方言詞正是代表着這種現象。你覺得這好玩兒不好玩兒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