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秦漢曆史遺留問題,導緻匈奴和大漢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以至于爆發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在經曆漠南之戰後,匈奴的右賢王就喪失了對河西諸王的控制,匈奴單于也就開始逃亡漠北。漢武帝在經過一番分析之後決定對河西一帶的匈奴殘餘勢力發兵,其戰略目的就是斬斷匈奴與西羌、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并且為漠北之戰掃清威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河西之戰的始末。
匈奴和大漢的對比匈奴方面
春秋時期遊牧民族就開始頻繁南下侵擾中原民族,中原各國都在忙于争霸,所以也沒怎麼反擊。之後的遊牧民族越來越得寸進尺,以至于中原民族開始反擊遊牧民族。秦始皇統一之後,秦始皇一邊修築長城以防止匈奴之禍向南蔓延,一邊又派遣蒙恬北擊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區。鑒于秦朝強大的軍事能力,匈奴被迫退到陰山地區,并且“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秦朝崩潰之後,匈奴卷土重來,并且占領了天然的養馬場(河套地區)。匈奴抓住了中原民族虛弱的機會,随即大破東胡王、西擊大月氏、南并樓煩,北服丁零、新犁等國。不得不說匈奴的冒頓單于是一位傑出的首領,在冒頓的帶領下匈奴日益強大,并且建立起以匈奴王廷為中心的政權組織(注釋1)。
冒頓在征服其他遊牧民族的同時,頻繁南下侵擾河北、山西、陝西、河套等地區。因此大漢王朝一建立就要面對北方的威脅,高祖劉邦為了解決這一威脅親自帶兵北伐,結果被冒頓圍困在白登。如果不是陳平賄賂阏氏(冒頓的妻子)然後讓匈奴單于放劉邦一馬,劉邦可能就要死在白登。白登之圍是大漢自建立起第一與匈奴展開正面決戰,即便是在禦駕親征的情況下大漢仍舊是大敗而歸,此次大敗讓大漢就此蒙上了畏懼匈奴的陰影。而中原因為楚漢内戰變得十分虛弱,大漢也不得不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事态并沒有因大漢服軟而改變,匈奴反而變本加厲起來了,和親締結後匈奴仍舊頻繁襲擾邊疆(注釋2)。文帝時期匈奴大舉南下,騎兵直逼甘泉宮,距離長安僅數百裡。随後文帝欲禦駕親征,但是被大臣們勸阻,最終派遣丞相帶兵将匈奴驅逐出境(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文景時期匈奴問題非常嚴重,七國之亂時吳楚兩國還曾與匈奴結約,差點引狼入室。不過在冒頓單于死後,匈奴一直在走下坡路。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漢武帝抓住了此次機會,開始大規模北伐反擊匈奴。
大漢方面
漢朝初期是非常虛弱的,所以不得不與匈奴和親。白登之圍後,劉邦就開始埋頭發展經濟,。漢朝經過文景二帝的治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注釋3)。(這一點肯定是誇張了的,尤其是馬。漢朝時期富有但并沒有富到馬匹阡陌成群的地步,而且百姓很少養馬,此處可能是描寫文景二帝培養的騎兵)。自此漢朝擁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漢武帝北伐提供了有利條件。
漢武帝反擊匈奴是從馬邑之謀開始的,當時漢朝用貨物吸引匈奴單于進包圍圈,然後周圍埋伏的漢軍将其聚殲。原定計劃是完美的,而且匈奴單于也中計了,可惜匈奴單于在快進埋伏圈的時候俘獲了一名亭尉,亭尉為保全性命向匈奴單于透露了漢軍的計劃,導緻匈奴單于火速撤退,計劃因此破産,結果匈奴為報複馬邑之謀四處襲擾漢朝邊境。馬邑之謀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漢朝和匈奴結束了和親之約,随即拉開了反擊匈奴之戰的序幕。
漢武帝計劃與大月氏一起反擊匈奴,所以派遣張骞去出使大月氏。但是張骞被匈奴所俘虜,而在張骞被俘虜時漢朝與匈奴之間爆發了河南之戰。
河南之戰:漢朝和匈奴在此戰投入兵力并不多,但是這是漢朝和匈奴戰争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漢朝收複了河南地,并且在此修築了朔方城。朔方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朔方在匈奴手裡時是漢朝背後的一柄尖刀,朔方在漢朝手裡時是匈奴胸前的一杆長戟,可以說誰掌握了朔方誰就掌握了戰争的主導權。(主父偃曾經說過朔方就是滅胡之本(注釋4))
漠南之戰:漢軍第一次出塞,殺敵三千就退回關内修整,這是不符合常規的(大軍出動非常耗費糧草,出征沒有多大戰果就退回,顯然是敗家行為)。所以史學家推測漢軍出師不利,應該沒摸清具體情況遭到了伏擊。漢軍休整了一個月再次出塞,雖然殺敵過萬但是自己損失了三千兵馬,而且趙信還投降于匈奴了。此次漢軍出征成本太大(注釋5),且并沒有殲滅或重創匈奴主力。而且匈奴開始向後撤形成了戰略縱深,為漢朝北伐提高了難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次北伐是失敗的,漢武帝沒有對衛青加封也證明了這場戰争并不能讓漢武帝滿意。如果不是因為霍去病突襲匈奴營地,俘虜了一批匈奴權貴,估計漢武帝還會降罪于衛青。
張骞也從西域跑回來了,他前往西域的結果就是得知了大月氏放棄反擊匈奴,而且西域一些國家以及羌族都選擇臣服于匈奴。武帝原本的戰略就是和大月氏一起反擊匈奴,結果大月氏非但不反擊匈奴,反而是臣服于匈奴。最關鍵的是武帝發現自己這邊在給匈奴放血,但是那邊的大月氏、西域諸國以及羌族一直在為匈奴供血。最後武帝也反應過來了,既然你們那麼喜歡臣服别人,那就不要臣服匈奴了,臣服我吧。基于這種複雜的國際形勢,武帝重新制定戰略,那就是斬斷匈奴右臂(河西之戰),然後迫使西域諸國臣服,并且切斷匈奴與羌族的聯系。
河西之戰
第一次河西之戰
元狩二年,霍去病帶領一萬騎兵出征匈奴,這是霍去病第一次河西之戰。霍去病率兵從隴西郡出發,然後以雷霆之勢踏破匈奴五王國,六天之内轉戰了上千裡。霍去病對小王并不在乎,擊敗之後就迫降他們,但是并沒有去搜刮他們的财貨,因為霍去病志不在此。霍去病長途奔襲,直接突襲匈奴主力,在短兵交接的情況下霍去病大破匈奴主力。
霍去病此戰殺敵八千九百六十人,斬殺了折蘭王、盧侯王、邪王之子以及相國、都尉都被俘虜,而且還繳獲了匈奴祭天用的金人。此戰霍去病受封二千二百戶 ,但是并沒有其他将領的封賞,而且也沒有記載霍去病部隊的損失情況。
第二次河西之戰
第二次河西之戰純粹是趁熱打鐵,匈奴以為漢朝發動了一次進攻短時間内不會再次進攻,而漢朝抓住這一心理漏洞,轉身就發動了第二次河西之戰。第二次河西之戰時霍去病是有幫手的(公孫敖),可惜幫手走錯了路,并沒有和霍去病回合。而霍去病獨自率領軍隊急速前進,然後采用大縱深迂回作戰(深入兩千多裡)繞到渾邪王和休屠王的側背,然後發動猛攻。
霍去病此戰殲敵三萬多人,并且迫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并且俘虜五個王、五個王母、59個王子、相國、将軍、都尉63個人,而霍去病隻損失了三千多人。
渾邪王和休屠王戰敗之後就開始率部逃跑,但是迫于單于的壓力不敢回國,隻能向漢朝投降。漢武帝分析了休屠王和渾邪王的實力(兩人手裡還剩四萬人左右),認為他們可能詐降,所以派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去接受投降。還沒等霍去病到達河西,休屠王和渾邪王就拒絕投降,而還發生了内鬥。渾邪王殺了休屠王,并且收編了他的部隊。霍去病率軍趕到時,渾邪王軍隊人心不穩發生了騷亂,霍去病趁機大破匈奴,并且把渾邪王押送回長安。
河西之戰中的細節
第一次河西之戰時霍去病千裡奔襲,但是匈奴十分警惕,霍去病并沒有突襲成功。史書記載:辎重人衆懾懾者弗取;合短兵;誅全甲。第一句的意思是霍去病并沒有殺匈奴的後勤人員;合短兵的意思是霍去病的騎兵與匈奴騎兵短兵交接,肉搏取勝;誅全甲的意思是人家全副武裝。如果匈奴是被偷襲那還可以理解,畢竟沒有防備。但是匈奴已經做好了準備,士兵們全副武裝,結果被霍去病擊敗了。這就證明了霍去病的部隊應該是精銳部隊,畢竟漢朝普通騎兵的戰鬥力沒這麼高。
第二次河西之戰時霍去病的三位部下被封侯,分别為:高不識(匈奴人)、仆多(匈奴人)、趙破奴(漢人,但是自幼在匈奴長大),這條記載證明了霍去病的騎兵一定有匈奴人,隻不過比例多少并不知道。霍去病的部隊怎麼會有匈奴人?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霍去病在第一次河西之戰中收納了一些匈奴降将,另一種就是漢武帝把三位掌管精銳騎兵的校尉(注釋6)給霍去病了。前者的可能性非常小,畢竟投降時間這麼短,很難為霍去病賣力。後者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畢竟霍去病深受漢武帝器重。這兩位匈奴人熟悉匈奴地形,這很可能就是為什麼霍去病不會迷路而公孫敖會迷路的原因。
戰争影響渾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隊遭到重創(十萬多人剩五萬),最後殘餘部隊還投降了漢朝,原本冒頓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幾乎被消耗了三分之一。匈奴兵力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以至于在之後的戰争中節節失利。河西之戰勝利後,匈奴徹底退出了河西地區,祁連山、焉支山、陰山等地區成為漢朝的養馬場。匈奴悲傷的感歎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而西域各國陸續歸降長安,原本西域各國陸續為匈奴供血,但是現在也開始改變。漢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匈奴的社會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河西地區歸漢之後,漢朝西部的疆域就從原本的蘭州、黃河一線向西延伸了千裡,長安與匈奴之間有了一道廣闊的戰略緩沖帶,關中也更加安全。同時河西地區成為漢朝西北戰略要地,在漢武帝的治理下漢軍屯田戍邊,為經營西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原本漢朝在軍事上是劣勢,現在也慢慢轉變為優勢,同理匈奴也從優勢轉為劣勢。此戰是漢朝與匈奴的轉折點,對漢王朝來說有很大的意義。
注釋
1:匈奴冒頓單于給漢文帝的信:今以少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 國皆已為匈奴。 這句話的要點就是匈奴已經擊敗了大月氏,并且西域以及北方的二十六國皆歸順匈奴。
《史記·匈奴列傳》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于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這段話的重點就是匈奴設置了一系列的官職用來幫助單于治國,而且冒頓單于的王廷與月氏、羌族接壤,并且一直延伸到代、雲中兩郡。
2:晁錯著《言兵事疏》: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
3:《史記·平準書》:漢興七十餘年之間, 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廪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财。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
4:主父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築城以逐匈奴,内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
5:《平準書》:漠南之戰:“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之财轉漕之費不與焉”
《衛将軍骠騎列傳》:漠南之戰: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複入塞者不滿三萬匹。這兩條史記記載大緻相符,漠南之戰漢軍死傷十餘萬,而且得到的收益很低,可以說雖勝尤敗。
6:漢武帝創立了八校尉,而其中有三個校尉非常特殊,分别為:越騎校尉、長水校尉、胡騎校尉。
越騎校尉:掌越騎,秩比二千石。
長水校尉:掌宿衛,秩比二千石,主烏桓騎。
胡騎校尉:掌屯于池陽的騎兵部隊,因大量使用大宛進貢的優質馬所以戰鬥力頗高。
這三位校尉是武帝的親信,掌管的騎兵是精銳中的精銳。戰争時期校尉也會參加戰争,而河西之戰又是非常重要的戰役,所以河西之戰很有可能就有這三位校尉的身影。另外補充一條史料,八校尉的标準就是每位校尉掌管七百人,趙破奴是霍去病的部将,曾帶領七百人大破樓蘭,這個數字如此巧合,趙破奴有沒有可能是三位校尉中的一員?因為缺少更多的史料佐證,所以隻能說非常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