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個網絡都被屠呦呦老先生刷屏——
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取得新進展!
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為最有效、無并發症的瘧疾聯合用藥。
然而,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滞,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緻死病因之一。
當前,全球抗瘧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是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産生抗藥性。
“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目前世衛組織大力推廣的一線抗瘧療法,是當前全球抗瘧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瘧原蟲普遍對其産生抗藥性,後果将十分嚴重,全世界科學家都非常擔心‘青蒿素抗藥性’進一步惡化。”
(全球瘧疾分布圖,顔色越深疫情越嚴重)
近年來,青蒿素已經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抗藥性”,世衛組織和東南亞國家的多項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國、緬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對瘧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聯合療法(“青蒿素藥物”聯合“其他抗瘧配方藥”療法)的三天周期治療過程中,瘧原蟲清除速度出現緩慢迹象,并産生對青蒿素的抗藥性。
這一現象受到全球抗瘧專家重視,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也帶領着團隊針對“抗藥性成因”“治療手段”方面展開研究,并取得了進展!
近期,屠呦呦團隊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可行治療方案——
一是适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
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産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
經過試驗,屠呦呦團隊提出的“青蒿素抗藥性”治療應對方案非常有效,這一應對方案也引發了業内關注,近期被國際頂級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刊載。
截至目前,青蒿素聯合療法治愈的瘧疾病患已達數十億例,而這一次屠呦呦團隊開展的關于“青蒿素抗藥性”的進展,對于全球抗瘧工作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屠呦呦團隊又一次為世界做出重大貢獻!
另一方面,據新華社報道,由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廖福龍等專家撰寫的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即将再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
報道稱,該章節名為“傳統醫藥的典範——中醫藥”,目前已完成定稿,具體分為——
“什麼是傳統醫藥”、
“青蒿素等中藥發現史、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
“中醫藥整體觀與辨證論治”、
“傳統醫藥便廉可及”四個部分。
今年4月,該書出版方牛津大學出版社已啟動校對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再版。
傳統中醫藥科研論納入《牛津醫學教科書》,對于“中醫文化”而言,意義非凡,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屠呦呦先生的努力與貢獻。
事實上,這一次屠呦呦給世界帶來的驚喜遠不止如此!
關于紅斑狼瘡,許多人,包括醫學專家對這類疾病都不是很了解。
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該疾病一直有着“不死癌症”之稱。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認知的緻病因素有:
1、遺傳因素
2、性激素
3、環境因素及其他
4、某些感染
由于該疾病是自身免疫疾病,在治療上帶來了許多困難,因為發病原因難以明确,治療手段也相當有限。
到目前,紅斑狼瘡并沒有根治的方法。(來源百度百科)
在全世界對紅斑狼瘡“無能為力”的時候,屠老為全世界的紅斑狼瘡帶來了新希望——
青蒿素有望對紅斑狼瘡産生治療!
根據屠呦呦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别超90%、80%。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顯示,由屠呦呦團隊所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交的“雙氫青蒿素片劑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盤狀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适應症臨床試驗”申請已獲批準。
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負責單位開展臨床試驗。
據報道介紹,該臨床試驗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啟動,設計樣本共120例。
報名參加該臨床試驗的中外患者約500人,經過‘疾病活動性評分’等多流程嚴格篩選,首批志願患者已入組開展試驗。從目前情況看,志願患者沒有發生非預期不良事件。”
屠呦呦本人也表示:“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存在有效性趨勢,我們對試驗成功持謹慎的樂觀。”
報道裡寫到,此次臨床試驗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試驗樣本量更大,至少還需7到8年。若試驗順利,預計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或最快于2026年前後獲批上市。
青蒿素有望治療紅斑狼瘡新聞一出之後,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這是那些曾經被醫生判定要吃一輩子藥的紅斑狼瘡患者第一次看到希望。
看到這些留言,小編也不禁有些淚目,沒想到,健康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對于那些患者而言,竟是如此的艱難。
我們不知道,在健康的人們,打着太陽傘,嫌棄太陽太大皮膚會被曬黑的時候,那些紅斑狼瘡患者們有多想觸碰這些陽光;
我們不知道,在健康的人們挑食,嫌棄菜品不合口味的時候,那些紅斑狼瘡患者們有多想肆意的吃一頓;
我們不知道,在健康的人們午夜空虛,無病呻吟的時候,有多少患病的人在奢求着一個健康的身體......
很多人都不知道紅斑狼瘡患者們的生活有多艱難,很多人也不知道,那些像屠呦呦老先生一樣奮戰在一線的科研人員,有多偉大?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詩經》中描述的野鹿,呦呦地呼喚同伴一起到野外尋找和分享蒿草。
在BBC“偶像”欄目的個人簡介處,關于屠呦呦的形容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其成就跨越東西”。
(圖源:天下雜志)
現年89歲的屠呦呦老先生,有着與其年齡“不符”的執着探索的科研精神,
而她在醫學領域的成就不光是中國的驕傲,也代表着世界級的水平。
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的啟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治“久瘧”。
在無數次的失敗後,憑借對科學的執着,屠呦呦創造性地提取出了對瘧原蟲産生100%抑制率的抗瘧疾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圖源:中醫中藥網)
2000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首選抗瘧藥物,在全球推廣。
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實況報道》顯示,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各年齡組危險人群中瘧疾死亡率下降了6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了65%。
青蒿素類藥物作為治療瘧疾的主導藥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屠呦呦先生是名副其實的“當世藥神”,她創造性的研究使得上億人免于瘧疾折磨,無數人受惠于她的“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消息一傳回國内,舉國歡騰,屠呦呦本人卻表示,“沒有特别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也不是很意外。”
站在領獎台上,她說:“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而後,屠呦呦先生将300多萬的諾貝爾獎金其中200萬元分别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醫科學院,成立了屠呦呦創新基金,用于獎勵年輕科研人員。
其餘的錢主要則支付她的家人到瑞典領獎的相關費用等。
(圖源:時代周刊)
2019年1月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
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她不僅是科學領域中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和她一起入圍的,還有物理學家居裡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
BBC評論中說到:
“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屠呦呦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毫無疑問,這是一句高度贊美的話語。
但在那些曾經經曆瘧疾病痛折磨的人看來,屠呦呦遠不是一句“偉大的科學家”能形容的。
當一個人在科研方面有傑出的貢獻時,我們會稱他“科學家”。
當一個人将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作為奮鬥目标時,我們會稱他“偉人”。
屠呦呦,是科學家,更是偉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